沃尔玛全球销售业绩下跌 中国区试水跨境电商平台

电商专家鲁振旺认为,电商渠道远非沃尔玛的主要营收来源,在中国推出跨境电商业务,首要原因并不是要创造盈利增长点。

每经编辑 刘灿邦    

每经记者 刘灿邦

国际零售行业巨头沃尔玛,经历了关店风波、净利润下降后,在中国市场做出了新的尝试。

3月22日,沃尔玛中国宣布在其App上推出跨境电商服务“全球e购”,承诺所售商品不仅有正品和价格优势的保证,还享有实体店一样的退货服务,服务覆盖全国。

目前上线的仅有主流跨境品类的200多个商品,沃尔玛中国方面预计今年底将增至500种。“沃尔玛推出的跨境电商服务,是实体店的补充和延伸,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不仅满足到不同消费群体优质优价的购物需求,也希望让顾客体验到与实体店一致的购物体验。”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俊贤(Sean Clarke)表示。

试水跨境电商

这已不是沃尔玛第一次在中国推出线上类业务。从2011年开始,沃尔玛就开始收购电子商务企业“1号店”的部分股权,至去年7月宣布完成收购1号店余下股权,全资控股1号店,并计划投资加速电商业务的发展。相邻的时间点,去年6月,沃尔玛中国还曾在深圳推出O2O服务平台“速购”App,当时覆盖的是深圳、广州、东莞。如今,沃尔玛的“全球e购”把线上服务推向了全国。

记者尝试使用了沃尔玛App上的“全球e购”,发现目前提供的海外产品类别主要集中在食品、保健、个护化妆和母婴商品,而明确列出的国家,只有英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四国。据沃尔玛中国方面介绍,顾客通过“全球e购”购买的商品,将从保税区直邮发货,广东省的顾客还可以通过沃尔玛本省的80多间门店进行商品自提。沃尔玛表示,希望成为国外品牌登陆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首选。

据沃尔玛中国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6财年第四季度,沃尔玛在中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0.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月18日,沃尔玛发布了2015财年业绩报告,截至1月31日营业收入下滑0.7%至4821亿美元(约合31432.44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这是该公司1980年以来的首个年度销售下跌。而今年1月,沃尔玛曾对外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关闭269家店铺,其中美国本土门店154家,海外市场115家。

沃尔玛这样的全球业绩被指“35年来最差”,而第四季度中国销售额的微弱增长似乎让沃尔玛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然而,电商专家鲁振旺认为,电商渠道远非沃尔玛的主要营收来源,在中国推出跨境电商业务,首要原因并不是要创造盈利增长点。“推出‘全球e购’,一方面能够避免陷入类似其全资企业‘1号店’曾经历过的电商价格战,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其全球供应链的特征,发挥自有的仓储和采购优势,做跨境购业务水到渠成。然而,国内留

给沃尔玛的市场仍是有限的。对于沃尔玛而言,它可能并不会去做大而全的海外购业务,而是集中在自己的优势产品和类目进行深耕。”鲁振旺说。

海外供应链:跨境电商的“痛点”

目前国内的跨境电商,据资深零售专家丁利国介绍,市场格局主要分三种,一是国内的主流电商开展跨境购业务,既包括天猫国际这样的平台,也包括京东为代表的自营电商;二是专门的跨境电商平台;三是传统的零售商开始做的跨境电商,例如沃尔玛、华润等,这一类以自营为主。“平台类可以迅速做大,但很难控制终端、把控质量,这是由平台类的特性决定的。而沃尔玛由于其全球采购的优势,质量得以保障。同时,又由于海外采购量巨大,在单个进口产品上的采购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跨境购领域,具备非常强的实力。如果沃尔玛调整策略,在中国重视跨境购的市场,那么会对所有食品类的跨境电商造成很大的冲击。”丁利国说。

对于传统零售企业纷纷开始试水跨境电商,丁利国这样解释其中的原因,“沃尔玛一直以来的传统做法就是当地化,员工和供应链都是本地的,通俗的说就是‘买当地,卖当地’。所以在世界各地,沃尔玛都有本地产品,做跨境电商的业务正好能够充分利用国际供应链。而对于很多国内的零售企业来说,采用的供应商趋同,造成了商品类似,同质化严重的尴尬局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同产品低价竞争。所以现在很多中国本土的零售商,也开始进入跨境电商领域。”

近来,进口B2C跨境电商领域的政策似乎正在转向。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新政”将由过去鼓励跨境电商,转为鼓励跨境出口电商和B2B跨境电商,同时限制跨境进口B2C模式,意在引导海外消费回流。记者采访的多名业内人士也表示注意到了这个“新政”。

目前,跨境电商享受行邮税优惠,商品税率分为10%、20%、30%和50%四档。而500元交易额(即税费50元以下)是免征税的。丁利国对记者表示,一旦行邮税被取消,没有了免税额,对于国内“土生土长”的跨境电商来说,会对其海外供应链造成严峻的考验。“沃尔玛具有全球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但是具体国家之间的产品调控和策略制定,仍是沃尔玛在跨境电商领域避不开的难题之一。”丁利国说。

责编 陈俊杰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