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矛盾又暧昧的电影,可惜多斯不如我心中的“阿甘”

小人物的英雄事迹,彰显美式文化和价值观,这是美国大片擅长的套路。但若是这样的路数,我更喜欢《阿甘正传》中阿甘传递的普世信仰,而不是道斯撰在手里念念不忘的圣经,因为我真的不是基督徒。

每经编辑 盖源源    

每经影视记者 盖源源/文

每经实习编辑 温梦华

作为今年少有的战争片,《血战钢锯岭》还未在国内上映前,评分就很高了。它震撼了威尼斯电影节,外媒好评如潮:烂番茄86%的新鲜度,metacritic71/100的专业评分。在豆瓣电影,最初也有8.4的高分,随着上映,如今豆瓣指数已经升至8.8分。

基于上述原因,我带着比较高的期待走进影院,去欣赏梅尔吉布森的这部作品。希望越大,失望越大。2小时19分钟观影后,我发现这只是一部矛盾又暧昧的“战争大片”。用士兵戴斯蒙德·多斯坚持不拿枪的信仰,讲述了他在二战冲绳岛战役赤手空拳救下75名战友的真实故事。

小人物的英雄事迹,彰显美式文化和价值观,这是美国大片擅长的套路。但若是这样的路数,我更喜欢《阿甘正传》中阿甘传递的普世信仰,而不是道斯撰在手里念念不忘的圣经,因为我真的不是基督徒。

那些深度思考却暧昧不清的问题

影片有一定的深度,植入了导演对战争认识的价值观,戴斯蒙德·多斯是个不错的人物故事切入点。多斯服兵役,在军营中却是个“异类”,他拒绝拿枪杀敌人,只想用成为医疗兵的方式实现拯救。在多斯的信仰铺陈上,影片用了不少笔墨,并通过其父亲受到战争创伤给家庭带来危机的故事副线来交代多斯不愿拿枪的心理背景。看得出,导演是非常欣赏多斯对信仰的坚持,即便是要被送上军事法庭,他也在坚持。这时候,他的父亲成为参照系,最后也归附了这样的价值观,找到已经成为将军的昔日战友,用将军的信在军队内部庭审上救了儿子。

多斯在战场上机智地营救战友们的故事是影片的高潮,情节富于张力,全程无尿点。这是影片最吸引眼球之处,这些情节远比血肉横飞的宏大场面更让人感受到战争局势的剑拔弩张。

但是,影片为了拔高多斯的英雄事迹,却在逻辑上显得暧昧不清。不少问题得不到解答,甚至深度思考就能把人类击倒:不带武器不碰枪,如果敌人在杀害你的战友,难道用你的圣经去抵挡?服兵役怎么可以不通过步兵射击训练?不杀人怎么制止杀人?……主角多斯只能坚持自己不碰武器,不杀人,但讽刺的是,好几次战友为了掩护正在包扎和抢救伤员的他,而开枪射杀了准备偷袭他的敌人。

这是一部来源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在真实的战争史记中,导演如此浓墨重彩宣扬不碰枪不杀人的理论,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对了,千万别忘了,这部影片出自美国,在我的记忆中,在真实的国际政治世界中,山姆大叔常肆意燃烧战火,从伊拉克到阿富汗,再到叙利亚,如果不碰枪不杀人可以求得拯救,那么为什么在文化输出上却是如此矛盾?

《血战钢锯岭》剧照

叙事还是写人?多斯不如“阿甘”

这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冒出“阿甘”的影子。多斯的性格有点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傻傻的坚持,有点一根筋。但这部影片名字不叫《多斯正传》,而是《血战钢锯岭》,这说明导演其实更想拍一个美日交战最惨烈的战役--冲绳岛一役双方死伤16万,这是导演拍的一部战争大片,而不是一部人物传记。可是影片的高潮在哪里?无非是从男主角“再多救一个”开始,那么多炮火横飞、血肉模糊的画面,无非都是为一个跟上帝同在的英雄出场铺垫。

叙事还是写人?导演的思维再次让我感觉暧昧而矛盾。再说说选角,演员安德鲁·加菲尔德的气质与角色明显不符,帅却有张扑克脸,就拿其与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阿甘比较,汉克斯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阿甘与常人不同的执拗和坚持。

在人物刻画上,《血战钢锯岭》着墨最多的,是多斯对和平的信仰与战争的关系。但就凭一本圣经,多斯传递的信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显得低龄化。对不是基督徒的观众而言,这样的信仰苍白无力。我更喜欢《阿甘正传》对坚持的表达,对美式文化中坚持自我个性的表述,因为那才是普世的价值观。一个天生弱智的阿甘,用一种最简单、最贴近普罗大众的方式“奔跑”励志动人,他很傻,却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不渝的爱情。

《阿甘正传》上映都快20年了,我还记得那个不停奔跑的阿甘。但20年后,我很确信,我不会记得那个叫多斯的士兵,和那段知名的血战钢锯岭战役。

责编 宋德萍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