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痛点:患者边吐槽“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边涌向大医院

9月17日,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琨在广州举行的“共享医疗与医改政策研讨会”上表示,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执行建设,但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有92%的病人流向了二三级医疗机构,而对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利用率极低——只有不到8%的人选择去这些地方求医。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金喆 实习生 刘晨光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琨出席“首届大医汇•汇智论坛‘共享医疗与医改政策研讨会’”并进行主旨演讲

每经记者 金喆 广州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虽然“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是很多患者的心头痛,但每次一生病,还是一抬脚直奔二级甚至三级医院;与此同时,二级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这也是国家的痛,距离“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理想就医格局相去甚远。   

9月17日,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琨在广州举行的“共享医疗与医改政策研讨会”上表示,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执行建设,但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有92%的病人流向了二三级医疗机构,而对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利用率极低——只有不到8%的人选择去这些地方求医。

不足8%患者选择基层医疗

研讨会上,赵琨用一张PPT分享了大多数患者的就诊流程——患者挂号时,医务人员问完大致症状后便给出对应的科室。

“我们很多病人就像这位老爷子,一脚进了三级或者二级医院,先排队挂号。他说腿疼,医务人员给他挂了骨外科。到了骨外科,医生说,你这个可能是骨骼方面有问题。或者严重一点,你是肿瘤转移过来的,得去肿瘤科。老爷子出来以后重新挂号,结果号满了,今天挂不成了。”赵琨表示,很多患者都会遇到这样的分诊状态,要么就是盲选:根据症状来判断去二三级医院的对应科室。

但现实情况是,即便三级医院每天人满为患、每天上演“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的情形,绝大多数患者依然愿意去二三级医院就诊。赵琨提供的数据显示,分级诊疗提出两年以来,各地执行的障碍还非常大。当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中,仅有不足8%的患者选择到基层医疗就医,将近有92%的病人囤积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很多患者仍是以常见病、慢性病为主,其中二级医院的患者占41%、三级医院占52%,成倒三角形。

“二三十年前,我刚进校门的时候,老师给我讲资源配置,就要求正三角形。可我出校门到现在,医疗体系的结构一直是倒三角,若要调整则是全社会就医行为的改变。”赵琨认为,按照经济学原理,要发挥稀缺资源最大化的集约效应,目前我国三级医院的优秀医疗资源也处于稀缺状态,“正三角”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就是要把90%的患者就医下沉到一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只进行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的治疗。

加快医联体建设

“罗马非一日建成。”赵琨坦言,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不可能在近几年建成,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目前来看,分级医疗是医改的抓手,如果基层“接不住”,患者不愿意“下来”,就会阻碍分级诊疗的有效推进。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4万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117.3万人,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4.63万亿元,占GDP百分比为6.2%。

赵琨指出,一方面,随着老龄化人群的比重加大、慢病人群高发和医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医疗费用攀升是必然现象;另一方面,现在的医疗服务体系处于倒三角的状态,将近92%的病人囤积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这种格局也导致了医疗服务费用的高攀。在她看来,医联体作为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过渡载体,能够在医疗机构之间产生协调作用。

据了解,医联体通常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基层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目的是解决看病难问题,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理想就医格局。赵琨指出,基层医疗机构薄弱、患者就诊信息不对称是分级诊疗障碍的两方面原因,目前一些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可以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让老百姓能够公平受益。(实习生刘晨光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 张海妮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