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中国轨交出海可拓展至服务领域

在耶里尼克看来,中国轨道交通的优势已经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运营上,例如香港地铁能够做到在全球率先盈利。基于此,中国在输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下一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合作项目用到实处、实现持续盈利。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在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轨道交通基建排名全球第17位,有大量能够向外国推广的经验。”在10月12日于成都举行的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上,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反复引用报告内容,论证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优势,以及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耶里尼克曾任世界经济论坛前欧洲业务副总裁,在他看来,中国轨道交通的优势已经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运营上,例如香港地铁能够做到在全球率先盈利。基于此,中国在输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下一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合作项目用到实处、实现持续盈利。

而对于中国轨道交通下一步发展,耶里尼克则期待更多全球合作的经验在此探索。“轨道交通是一个由多种参与主体共同打造的产业,利用中国的优势,可以实现全球更广泛的合作。”耶里尼克说,“比如,在成都新都区的轨道交通产业园这种集群发展的模式就令人印象深刻。”

从出口产品到出口服务

轨道交通对于国家竞争力有多重要?“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衡量指标按照基本需要、效率强度、创新与成熟因素三类划分,其中,基本需要衡量的是人力、土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优势,而这些基础的硬条件是后两类发展的前提。因此,作为基础设施的轨道交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耶里尼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

在中国,轨道交通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截至2016年,中国内地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完成投资3847亿元。到2017年,中国内地累计有34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5021.7公里。而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全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行业销售产值超过6500亿元。

“中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已有很高的水平。”耶里尼克向记者列举了《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排名,“在2017年排名中,中国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一项位列17,许多欧美国家都居于其后,这说明中国有许多能够与国外合作的经验”。

以中国中车为例,其国际业务签约额从2012年的35.8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1亿美元,增长了125.8%,产品出口到103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

在耶里尼克看来,当一国在基本需要领域的竞争力已达到一定高度,就具备了提高效率、促进创新的基础。他注意到,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已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运营优化。“比如,香港地铁通过发展地铁商业,打造TOD空间,已在全球率先实现盈利。”他说道。

在他看来,出口运营模式可以是中国轨道交通国际合作的下一步重点。“通过国家间项目合作,合作对象已经实现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如何使其真正惠及当地人民,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运营好,这也是中国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合作领域。”

可率先探索全球标准

谈及高铁出海,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耶里尼克回忆起5年前,当时,“一带一路”倡议刚被提出,5年来,中国的竞争力排名从29位上升至27位,其中,效率强度、创新与成熟因素两个指标的上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技术和竞争力得到强劲的提升,离不开‘一带一路’推动下中国与更多国家的合作加深,其中,轨道交通正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基础。”他说。

在他看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中国作用因其本身的产业特性而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由于轨道交通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原因,欧洲国家存在各自为阵的情况,而在中国,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中同样存在着许多本地化问题,但通过合作又会产生许多契合点,这让中国更有可能探索出在不同国家间进行轨道交通合作的有效模式。

其中,如何统一包括车体、轨道、通信等领域的标准,是合作中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最新的高铁出海实践中,中国标准的输出愈加频繁。一个例子是,去年由中国中铁签署的雅万高铁项目,就会采用中国的高铁设计、建设、验收标准,最终由中国动车组运营,并实现中国标准出海的实质性落地。

“行业的标准化是力量的交融,谁先生产新的产品,谁先把新的技术推到市场,谁就可能占领制定标准的主导权。”耶里尼克指出,“也就是说,设立标准的前提是合作,而且是与竞争相结合的合作,是建立在国家间健康的竞合关系之上的”。

而在耶里尼克的观察中,中国在这个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成都,他发现各国公司在此已形成一个颇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例如,我了解到西门子在成都修建了智能化工厂,这很棒。在提高效率的要求下,这种智能化运营模式也必然将运用到轨道交通产业中来。”他说。

“在成都打造的这种技术集群,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聚在一起,就有可能探索出一个共同的标准。”他进一步解释道,“而中国恰处于引领市场的地位,有可能制定标准,推动标准,同时把这个标准输出到其他国家,并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这是非常有利的”。

他还特别关注标准制定后对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是最不可持续的行业,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固体垃圾生产行业,每公斤钢铁生产出来就会排放至少一公斤以上的二氧化碳,因此,在制订安全、可持续的标准上有巨大需求。中国可以做出有利于全球的贡献。”他说。

责编 刘艳美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