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曝出“双十一”的烦恼:“综合性”要求倒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昨天刚刚经历了“双十一”的一轮“剁手”,但在物流业内人士看来“双十一”一点都不好玩且倍感压力。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广州知名“淘宝村”,探究这些物流业内人士的烦恼。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实习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落下帷幕,天猫首日成交2135亿元再破历史纪录。“剁手”狂欢背后,物流业开始烦恼,甚至不安。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广州知名“淘宝村”犀牛角村发现,传统揽件派发作业式的物流企业已倍感压力,而兼具零担运输、仓储服务、数据分析的综合性物流服务提供商渐渐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力。

与此同时,资本也开始关注投资标的在未来行业中的整合能力以及持续盈利的水平,传统单一业务模式下的物流企业势必要迎来一次转型综合物流提供商的破茧之路。

“双十一”成难解数学题

广州市白云区京溪街犀牛角经济合作社是羊城有名的“淘宝村”,便宜的租金、毗邻沙河服装批发的地理优势成为很多淘宝卖家的首选。该村村干部告诉记者,这里聚集的淘宝商家有近2000户,物流快递企业20多家,“每天都有十万多票订单需要物流大军消化。”

有着近五年快递经营管理经验的超哥(化名)百忙之中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他提到,“他们又来问我要人,我的人手都不够,怎么给他们使唤?”

记者得知,因为赶上“双十一”,多家物流企业都需要提前储备场地和临时工来应对可能激增的业务量,而出于经济的考量,谁都不愿意招工浪费,更不希望出现爆仓。但他们知道,光凭一己之力,这样的未雨绸缪可谓难上加难,而与超哥同为快递运维的友商领导就来向他借人了。

超哥表示,他最不喜欢“双十一”,因为他们根本无法预估接下来的出勤压力是多大,“公司只在接送订单上有经验,对产能释放的评估没经验啊!”每逢“双十一”临近的前半个月,买家购物车的商品要等到活动开始后才“血拼”,订单就开始骤降。这也导致他们的工作在“双十一”活动开始前的一段时间会出现“窝工”现象,作为管理者的他不仅需要照常支付员工工资,还得拍脑袋计算可能到来的高峰到底需要增派多少人手。稍有不慎,就会给经营带来损失。

事实上,与超哥面临同样困惑的商家不在少数。据他介绍,问他借人的同行就是“预估不合理”的典型。他坦言,“双十一”就是商家把一个月的生意用十天来做完,临近“双十一”的订单会骤降50%,周期之中,他们还得承受比以往高出近50%的运营成本,期间还不包括车辆的调度费用以及干线运输的保险投入,“对我们而言,‘双十一’一点都不好玩。”

通过与超哥的交谈,记者发现,“剁手节”带给买家快乐的同时,也往往是考验传统快递及物流行业的时刻。在这个周期内,以往靠正常订单走量运维的公司不得不向友商求助,包括人财物的支援请求,甚至是大数据分析的量化指导性服务。但在不少像超哥这样的老板看来,显得有些劳民伤财。

他告诉记者,多次请求总公司支援后,总部已经在附近的大元村新建了大型仓库以扩容,但人工预算仍得他们自己想办法,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一件无解的数学题。“官方对卖家的参与门槛和报名数据并不对外公开,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估,本是外界看来挣钱的好机会,但对我们来说确实挺无奈的。”

物流行业“联盟”呼声高

事实上,出现这种局面跟物流业伴随电商高速发展步入“野蛮生长”境遇不无关系。华南某券商物流行业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物流公司经营业务相对单一,服务分散。“在遇到联合作战发挥一体化经营优势的时候,往往都各自为政,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该分析师看来,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管理达到互利共生的机会。“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盟’的方式向头部企业靠拢,从而实现资源互换和共享,保证市场竞争力。”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电商发展已陆续带领广大买家走向“消费升级”,发展规模有目共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已达23.2亿元,同比增长17.7%,预计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27.3亿元,同比增长17.9%。

与此同时,物流业也顺势迎来发展机遇。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从125.4万亿元攀升至252.8万亿元,实现10.5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社会物流需求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不过在这背后,整个物流行业也面临着“小”“散”“乱”的问题。正如前述超哥所抱怨的情况,由于缺少对可能爆发的产能予以准确预估,不少物流企业在进入类似“双十一”活动周期后,难免就会陷入资源匹配不合理或利润分配不均匀的境地。

记者也在“淘宝村”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合作社内的物流企业中,除了耳熟能详的申通、韵达、顺丰、百世汇通等老牌企业,诸多外界鲜有耳闻的物流商家也散落其中,但论功能定位,并非所有的物流企业都只干快递这一件事。

犀牛角经济合作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部分企业可能在零担运输、提供仓储服务上见长,但要产生综合的物流一体化协同效应并非易事,这也是当下合作社内各家物流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在顺应行业转型的要求,物流业内高喊“联盟”的声音并非停留在一句口号。记者发现,与此相关的兼并收购正如火如荼展开,现代物流行业正朝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不断演进。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包括运输、仓储、货运管理在内的物流行业共计发生过32宗并购事件,已披露交易对价的总金额接近80亿元,其中有19宗已完成。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多数企业愿意参与行业整合,但出让实际控制权的企业仍数量有限。从标的出让的股权比重来看,上述参与并购的企业中超过50%的有6家,其中不乏100%出让股权,其余均在5%~49%。且从买方背景来看,仍以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企业居多。前述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这或许与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有关,“出于对盈利增长预期的谨慎,多数公司在收购资产时往往采用业绩对赌的形式分批次收购标的股权,如果利润可靠,标的企业的股份就会陆续被上市企业收购,否则会面临股权回购甚至其他赔偿。”

资本青睐综合实力

如果把物流业比作是电商红利下的黄金赛道,那么关注于此的产业资本自然会考量投资标的在未来行业中的整合能力以及持续盈利的水平。欣慰的是,业内翘楚并不单一,在IPO审核趋严的当下,今年上市的相关企业已有4家。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今年已有德邦股份、嘉友国际、密尔克卫和宏川智慧登陆A股,总计向二级市场募资22.71亿元。此外,已上市的恒通股份与韵达股份也在年内推行定向增发计划,再融资规模总计约43.29亿元。

记者梳理以上登陆A股企业的招股书后发现,共性之处是均在其主营业务及融资方案中提到“综合”“物流信息一体化”等措词。如密尔克卫主营业务介绍中提到,将提供以货运代理、仓储和运输为核心的一站式综合物流服务;德邦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及,募集资金计划中,资金将分别投入直营网点建设、零担运输车辆购置、快递车辆与设备购置和物流信息一体化平台项目。

可见,目前市场对物流行业的整合前景仍有期待,不论是资产端还是产业端,围绕综合物流商制定的投资与发展规划仍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长江证券分析认为,中国快递行业第一梯队基本完成了资本化的过程,综合化转型已经成为这些龙头公司的共同命题。

此外,我国目前已经形成入厂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末端配送、供应链管理、嵌入式电商快递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动制造业升级。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2017年,快递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项目年支撑制造业产值2375亿元。

长江证券认为,在龙头竞争时代,快递企业将以整合为主、自建为辅的形式转型综合物流服务商。资本驱动下,由快递主导的物流行业整合已悄然到来,未来随着物流企业从基础服务的提供逐渐转变为供应链方案的整合与优化等高阶版,有望实现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从物流合作上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届时,物流这一概念即便在利用较少资源的情况下,也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责编 肖鸿月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