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化加剧,北方需要一个“深圳”

在北方,青岛经济总量仅次于北京、天津之后,也是北方除直辖市外,唯一迈上万亿台阶的城市。在南北分化趋势愈加明显之时,青岛的崛起之于整个区域来说,意义重大。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刘艳美    

青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谁是下一个“深圳”?

最近,随着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一南一北两座城市“同框”,让“南深圳,北青岛”这个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其实,早在今年3月初,青岛就高调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猜你想看:《“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6月,青岛又派出157名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近段时间,青岛媒体关于“去深圳,学到了什么”的系列报道仍在持续当中。

在北方,青岛经济总量仅次于北京、天津之后,也是北方除直辖市外,唯一迈上万亿台阶的城市。在南北分化趋势愈加明显之时,青岛的崛起之于整个区域来说,意义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北方需要一个“深圳”?青岛能否担起“北深圳”重任?

数据来源:青岛、深圳统计局 制图:城市进化论

比创新

北方近年表现黯淡,源于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落于人后。

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2013年左右,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开始大幅放缓,2016年更首次降至40%以下。

原本大量从事低端加工制造的广东、浙江、江苏,在互联网、智能制造、高新科技等产业兴起之时率先转身,一批头部企业崛起,也由此带动区域产业链重塑,比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

而北方地区原本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产业结构为主,存在产能过剩包袱。而其依靠大国企的发展思路,在研发创新的步子上迈得更慢。目前,除北京外,其余北方大市——如青岛、济南、大连、沈阳等,在内生新经济头部企业方面几乎“失声”。

最近发布的《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包揽334家企业,占比达67%。而东三省、河北及山东五省加起来仅50家左右,直辖市天津也仅7家。

无独有偶,去年《华夏时报》展开的一项城市高新企业数量调查显示,15个副省级城市中,北方仅青岛、西安两座城市入围前十。而济南和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位列最末。

第一位是谁?深圳。北方城市第一位是谁?青岛。

毋庸置疑,深圳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其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余凌曲认为,深圳取得的成就,正在于”土生土长”出的科创与金融方面的头部企业,比如华为、大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而深圳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也主要源于这些头部企业溢出。

同样,北方需要这样一座城市,率先突破科技创新短板,作出示范作用。从副省级城市高新企业数量来看,青岛是北方最有可能的。曾经,青岛凭借“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辐射胶州半岛。不过,当前青岛在高新企业数量上距深圳还有4倍差距(青岛占深圳的1/5)。并且,青岛信息技术企业呈现“小而散”特点,质量上与深圳也有较大差距。

当下,青岛正在打造平台经济,学习深圳用风投撬动双创活力。几天前,《青岛市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发布,其中提出——

搭建创投风投机构与高成长民营企业对接平台,并计划推动10家重点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202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4500家。

比观念

在余凌曲看来:“表面上,北部区域的步子落后,是因为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表现不佳。但在产业转型迟滞背后,实际还是思维的原因。”

城市产业发展“思维”的差异,体现在营商环境上。营商环境是个大概念,难以一言概述,但在多份相关报告中,北方城市均表现不佳。

  • 由上海新沪商联合会大商学院&零点有数合作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报告》:营商环境最受民营企业认可的前十位城市中,北方仅北京一城。

  • 由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营商环境前十位城市中,北方仅北京一城。

  •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撰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营商环境前十位城市,北方仅北京、天津、西安三城。

因为营商环境,山东还曾发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件——一家在山东步履维艰的孵化器企业,移师浙江乌镇后反倒一跃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猜你想看:《山东的“痛点”在哪?从一家“茶社”说开》)

“熟人社会、官本位、保守、创新劲头不足”……近年,北方好些城市都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而改革与突破,正是深圳精神的核心元素。

40年前,它在中国担当的就是先锋队、试验田、破题者角色。“深圳干了很多别人没干过的事情,不敢干的事情!” 深圳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负责人孙维德,就曾这样总结深圳40年的市场化探索历程。

依靠市场化改革,深圳在多个领域成为‘吃螃蟹第一人’,并逐渐从开拓者变成经验和模式输出者,营商环境也成为了深圳最大的竞争优势。

在上述三份营商环境报告中,青岛均未进入前十,距离深圳,还有数座城市的差距。而青岛若想担起“北深圳”的名头,这样的精气神必不可少。

作为计划单列市,它也曾领改革风气之先,不过近年多少有些“红瓦绿树综合征”。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青岛市主要领导公开表示,青岛已经患上“红瓦绿树综合征”,认为大家陶醉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赞誉中,不思进取。

现在,青岛提出“学深圳人、赶深圳人”。在学习深圳自我革新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具体经验制度上,青岛官方也已有诸多表态。网友对此也有期待:“以前总为青岛自豪,这几年在外面时间长了,感觉青岛真的发展慢了,尤其是人的思想不够解放,自去年南方学习以后,政府的服务意识有所提高,但感觉总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市委市政府这次(3月)深圳之行,应该是找到了医治顽症的良药。”

当然,客观讲,青岛能否在观念与营商环境上依靠“学深圳”取得突破,进一步担起“北深圳”的担子,还有待时间检验。

比开放

国际化,意味着有能力汇聚更广阔的发展资源。作为国际名气不小的城市,深圳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会客厅”,汇聚各国投资者、合作者。

在新一轮开放潮头,北部区域也需要一座足够出色的门户。

实际上,十七、八年前,青岛的国际名气并不输于深圳。余凌曲回忆,当时他曾前往硅谷考察,当地就有人知青岛而不知深圳。

往事如烟。随着此次青岛被赋予全新定位,青岛需要担当开放前沿的责任,再度清晰起来——

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我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无疑,这是青岛成长为名副其实“北深圳”的一大机遇。不过,目前,对外开放方面,青岛距离深圳有多远?

聚人,从机场能级来看,深圳2018年实现旅客吞吐量4935万人次,青岛是2454万人次,约为深圳1/2。

聚货,根据2019年两地半年报,深圳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372.25亿元,而青岛上半年全市货物进出口2806.6亿元,约为深圳1/5。

聚财,从关键指标FDI(外商直接投资)来看,2018年深圳是82.03亿美元,青岛是58亿美元,不到深圳3/4。

“赶深圳”,青岛路还远。

不过,在余凌曲看来,当下的开放,已经不能完全用以上传统指标衡量。拿深圳的追赶目标硅谷来说,硅谷有近一半科学家等人才来自全球,这是一种深度融合,不仅是国外货流、人流在这里“走”一圈,而是让这些国际化人才能在当地发挥足够作用。

对于“全球合伙人”,城市高能级产业、完整产业链条、宜商宜居环境,都是吸引因素。也因此,青岛能否从过去单纯的对外贸易引资角色,转换为跨境资源的整合者、配置者,都考验着青岛在营商环境、产业能级上的多方面突破。

责编 刘艳美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