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高校洼地”的标签,深圳的机会来了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这份不足5000字、共19条的文件中,第13条明确提出,“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每经记者 刘艳美    每经编辑 杨欢

____500813635.thumb_head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将城市比作人,高等教育水平就是城市的’智商’,它决定着城市是低智商、中智商还是高智商。而高等教育水平,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能达到何种高度。”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的这个比喻,生动诠释了城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在特区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之际,深圳再获重磅利好加持。我们注意到,在这份不足5000字、共19条的文件中,第13条明确提出,“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一直以来,深圳都是公认的“高校洼地”【猜你想看:“高校洼地”深圳的紧迫感】。经过多年超常规投入和超强度建设,目前,深圳已拥有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及深圳大学等在内的13所高校。但是,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深圳的必然选择。

10年投入1500亿元建大学

深圳的大学够吗?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

近几年,深圳可谓风头正劲——先是GDP超过广州,紧接着又超过香港。在国际权威机构GaWC发布的最新榜单中,深圳也首次跃升“世界一线城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的高等教育日益对城市发展形成掣肘。此前,深圳市市长陈如桂曾公开表示,高校是深圳教育事业的短板,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不相适应,正在加大投入。

事实上,早在2008年,深圳就提出要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2014年,深圳举行特色学院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着力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国际化发展。2016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深圳高校将达到20所左右,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深圳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从数量来看,根据深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3所,在校学生10.38万人。去年6月,陈如桂披露,深圳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在校生超过2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强市之一。

根据今年初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2019年工作思路,

今年将建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区,推进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建设;加快与北京大学合作办学步伐;加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新校筹建;积极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在深圳合作办学项目进度。

据此推断,若推进中的高校均能在2025年前完成建设,那么上述目标不难实现。

既要“增量”更要“提质”

然而,深圳更大的隐痛在于,它是我国唯一没有985、211大学,也没有“双一流”大学的一线城市。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王小广所言,一流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流的大学和基础研究做支撑。深圳高等教育发展不足、水平偏低,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与创新之城定位很不协调。

此前,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深圳90%的创新企业来自本土,90%的研发人员来自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是在企业,90%以上重大的科技发明也来源于深圳龙头企业——即“6个90%”现象。简而言之,深圳的创新主体在企业。

根据此次出台的《意见》,深圳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具体包括,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夯实产业安全基础。

以上种种,无一不对深圳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国国际城市化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资深研究员李津逵看来:“人类的创新可以分成‘KNOW WHY’(原理性突破)、‘KNOW HOW’(设计突破)和‘KNOW WHAT’(制造的成熟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唯独在第一个阶段,深圳‘乏善可陈’。例如,用WFC指数来看,深圳没有一家大学或都科研院所在全国榜上有名,也就是说,深圳缺少在科学论文和科学实验的突破性进展。”

作为科创源头,有基础研究,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显然,未来深圳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增量,更要大力提质。

责编 杨欢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