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GDP增速反弹10个百分点,听六大经济学家研判2020中国经济下半场

每经记者 李可愚  张钟尹    每经编辑 陈旭,陈星    

7月16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其中最受关注的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增速成功实现“转正”。

我们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消化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出一波强劲的“V型反转线”,中国经济为何仍能“一枝独秀”?

我们将此次“半年报”分解为八大板块,绘出PMI、外商企业投资增速等18个重要指标走势图,中国经济为何V型复苏便一目了然。

下半年旅游、电影等服务消费会猛烈回补吗?

全球外需不振,下半年我国出口的传统旺季能否撑住?

……

未来会怎样,永远是投资者更关心的话题。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话6位经济学家,从内外需、资本市场、财政货币政策等不同维度,为读者研判2020年中国经济“下半场”。

 

1bbd2ce3.png?Expires=191056563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UZwoQUx1Ye3ynMk1WBKOek9Nq14%3D

八大板块解析经济复苏“密码”

1bbd2ce3.png?Expires=191056563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UZwoQUx1Ye3ynMk1WBKOek9Nq14%3D

一、先导指标:PMI创下有数据以来最快反弹纪录

二季度GDP增速比一季度大幅度上升10个百分点,很快便实现“由负转正”。呈高速复苏态势,早已从先导性经济指标中露出端倪。

作为判断产业发展和经济前景重要的前瞻指标,制造业PMI一直是预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走势的重要抓手。2008年11月,中国制造业PMI曾录得38.8%的历史低点,2009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便下滑至6.1%的多年来最低值。

2020年2月,制造业PMI创下35.7%的有数据以来最低水平后,一季度GDP增速降至前所未有的负增长区间——下滑6.8%。

0e9e4e05.jpeg?Expires=191056563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AvDPTwLkBxrL9XhBg9Dx0mAwcbo%3D

随后PMI强劲反弹:仅过一个月,3月制造业PMI就大力拉升16.3个百分点,重返50%的荣枯线上方,实现有数据以来最快的反弹纪录。

接下来3个月里,PMI更持续处于荣枯线上,意味着经济发展已出现趋势性向好变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制造业PMI用了8个月时间才站稳荣枯线上。

由此可见,今年这波经济反弹比2008~2009年时迅速而稳定很多。

b57e37a1.jpeg?Expires=191056563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IUyLYnMoXh4r2KAcKA3Cfx25h4%3D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袁达指出,面对疫情带来的罕见冲击,我们及时果断出手,出台实施了一揽子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的对冲政策,对稳定经济基本盘形成强大支撑。这些财政、货币政策都是直达地方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可以说是“精准滴灌”。

二、工业:“新制造业”和“旧制造业”携手复苏

本轮经济复苏最大的推动因素是什么?各项数据对此给出了答案:生产端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强劲回暖,带动整体经济全面回升。

从宏观层面看,今年6月,反映工业生产最主要的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8%,增速创下年内最高水平。

0557a0f4.jpeg?Expires=191056563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Bf6qdRlUwnLUxcyP5B8CG1WzB1s%3D

结合整个二季度的数据来看,4~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同比正增长,也与二季度GDP增速“转正”的趋势保持一致。

而从微观层面看,对工业“全面复苏”的态势就能把握得更加明晰、透彻。

下表显示了国家统计局划分的17个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下降情况。在经济受到明显冲击的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的行业数量一直多于保持同比增长的行业,1~2月甚至还出现了“没有一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的罕见现象。

1e667dab.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Wm0faOMoj%2FkiPylU0%2F0IGBSGg70%3D

进入二季度后,情况很快发生扭转:4月、5月、6月这3个月,分别有94%、94%和88%的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实现了“U型反转”。

即使是二季度增加值月度数据出现同比下降的行业,降幅也均未超过3%。这意味着不论在原材料工业、传统制造业和新型制造业领域,全面复苏态势都是相同的、一贯的。

主要工业品产量数据更能说明这一趋势:无论是代表原材料工业的钢材、水泥,代表传统制造业的金属切削机床、汽车,还是代表新型制造业的集成电路,这五类产品6月的产量全部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752511f9.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v0CqcuC7r%2FY7W98eD2P%2FJfhwQz8%3D

工业的全行业复苏,也体现出一系列助企政策正在见效:降低工商业电价为企业用电成本“减负”、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为企业纾困等等。

三、消费:实体与线上两大指标你追我赶

工业表现虽强,但如果经济复苏只靠供给端,那便会是“独木难支”。

从今年6月和整个上半年数据看,在“后疫情时代”,反映消费表现的各项指标迅速回补至接近正常水平,不少消费单项数据可圈可点。

5df509fe.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KSDWwAX8zuy3E9bu5r7yPegSGgA%3D

从整体数据看,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526亿元,这是年内连续两个月出现单月零售总额“破3万亿”的情况,显示消费已基本实现趋势性修复。

而在细分指标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更能反映实体消费的趋势和走向,限额以上单位指达到一定规模的零售和餐饮服务企业。

1049811e.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Jg8IMj6G%2F21p9SVue%2F13I9ElqJ0%3D

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增速尚未“转正”,但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已经连续两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这预示着整体消费增速有望很快“转正”。

c24c23d9.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B2fDKIsqqoXOMllc%2FRVDA6hSwp0%3D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我们将反映实体消费的指标——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总额和反映网络消费的指标——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总量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虽然这半年来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总量虽然一直在稳步增长,但始终没有出现过超过同期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总额的情况。

这就表明,不少人担心的“实体消费被网购挤出”被证伪——今年上半年,我国实体消费尽管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但仍旧维持住了“基本盘”。而实体消费和线上消费也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它们的共同发力将使消费全面复苏可期。

四、投资:外商投资再转正凸显投资高地优势

应对疫情冲击,投资是有效的“对冲器”。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以重要基础设施投资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正在“全线发力”。

以水利、道路运输、铁路运输三个基建投资的“大头”为例。今年前6月,这三个领域的投资首次出现全部同比正增长的情况,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上次出现增长还是去年11月的事。

2c826b68.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etAr%2FmIAkaITOMMhHzRLdbe7CVA%3D

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在2020年内首次全部转正,意味着上游生产的钢铁、水泥等产品正变成桥梁、道路、高铁轨道,再一次体现出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经济上下游的循环,也通过投资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序运转起来。

而在政策层面,基建投资加码提速的明确信号继续释放:7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未来我国将安排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匡算总投资约1.29万亿元,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元。

刚刚发布的投资数据还揭示:外商仍然更加坚定地“看多中国”。在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仍处于同比负增长时,今年1~6月外商企业投资增速先实现“转正”,这是2019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

fd0ec210.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WTOdnFhjsYIynCrLwQQEPtOdnw%3D

外商企业投资时隔8个月再现同比增长,显示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展现出了一系列优势,让全球“投资宝地”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国对于境外资本的吸引力显著上升。

五、物价:核心CPI持续收缩 仍需关注通胀压力

物价的稳定,能让经济的复苏、政策的落实不受掣肘。

今年1月,CPI同比涨幅攀至5.4%的高点。在经济和生产受到疫情影响的背景下,CPI指标是否会在年内持续高位运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大悬念。

5ecde4d2.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9DeWsG9sJhvH8Xb7Km3N6B2gqCw%3D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运行的逐步恢复正常,物价有关指标也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超预期回落”:3月CPI重返“4时代”、4月CPI重返“3时代”、5月CPI重返“2时代”……

0921e926.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JEZsJqH%2FvUzdobMMf6TZGZvP3Nw%3D

而排除了食品、能源等短期扰动因素的核心CPI指标,在上半年持续出现涨幅收窄的态势,也为下半年物价的稳定奠定了基础。物价稳定,既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保持内需修复,也不会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相机调整带来干扰。但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也需要密切关注通胀压力的变化。

六、进出口:原油进口连破纪录 中国需求带动全球复苏

国际经贸环境深度震荡,2020年上半年中国正用自身的增长,有力地带动全球经济重返正常轨道。

在进口数据方面,由于中国生产强力复苏,使得多种工业原材料进口量大幅度增长。

其中,原油进口量更是连续突破有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月进口原油5318万吨,相当于1290万桶/日。

而在另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铁矿砂方面,中国6月进口量也创下33个月以来新高,与去年6月同比暴涨35.3%。

6a920bf6.jpeg?Expires=191056564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bzoBKzUQp%2FkvKKnevyX%2Bqa8cSbg%3D

而在出口数据方面,随着中国开足马力向全世界提供急需的各项产品,今年6月,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这一重要指标再破万亿,显示我国出口行业极强的韧性。

012f3330.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p09FPKLXqAZ9Qw8Ji5sKlWZ6Ww%3D

在稳外贸政策方面,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外贸稳增长10条措施并制定50条具体任务清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达产,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稳住外贸基本盘。

七、就业:“在职未上班”现象渐趋消退 疫情扰动基本消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开年后受疫情严重冲击之下,就业相关指标能否顺利完成?

此前,受疫情防控阻断交通、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等因素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较普遍的“在职未上班”现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曾披露,3月份,全国约18.3%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

5a06db1a.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D94jbWmEI%2BFTbJWGBJlbRoHyBA%3D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近两成就业人员在职未上班”的现象很快趋于消失:上表数据显示,4月以后,只有占比个位数的就业人员还处在“在职未上班”状态。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披露:“疫情期间在职未上班的比重持续降低,6月份为0.8%”。考虑到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人由于休假或者各种原因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此次公布的0.8%的数值已与去年同期持平。

另一个指标——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也在二季度回升至正常水平:尤其是6月,企业员工到岗和工作状况指标已经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4e0effec.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72GBwWeFsjK6Sh4QFB7EROwVjxM%3D

疫情对劳动者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基本趋于消退,这为今年如期完成全年就业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dbff9191.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wY3MgdGqVaEyWDpprFs3iXs13KU%3D

八、金融:上半年贷款同比多增超2万亿 绝大部分投向实体经济

在生产生活秩序复苏的同时,金融的有序扩张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d0efed7.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14otFQyUcBHrVj2AWJ%2FTEhwtxws%3D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解读称,从贷款结构来看,人民币贷款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实体经济,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8.77万亿,占各项贷款新增量的72.6%。

从期限上来看,短期贷款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37万亿元,有利于支持企业的复工和复产。

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介绍,今年疫情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两个主线:

一是正常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通过总量、价格、结构工具来提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使货币信贷能够为经济复苏提供足够的支持。

二是针对疫情出台的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1bbd2ce3.png?Expires=191056563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UZwoQUx1Ye3ynMk1WBKOek9Nq14%3D

六大经济学家研判中国经济“下半场”

1bbd2ce3.png?Expires=191056563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UZwoQUx1Ye3ynMk1WBKOek9Nq14%3D

上半年经济反弹表现超出各界预期,下半年经济走势又该如何研判?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增长动力如何?随着生产强势反弹,下半年就业有哪些趋势?经济基本面向好,本周股市却出现大跌,两者之间有无关联……

围绕这一系列经济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6位经济学家,来听听他们对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判断。

石英华:就业整体向好 预计全年经济增长2%~3%

5988cf72.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qRlIKKRhyiBpOw7RXeG4k6gnkJQ%3D

上半年经济表现超出预期,二季度GDP由负转正,这是否可以看作“V型”反弹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二季度GDP增速转正,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6.8%转为增长3.2%,固投、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改善超出市场预期,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有一些积极因素和势头,表明对冲疫情冲击的刺激政策、救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复苏态势延续,呈现“V”型反弹之势。

石英华认为,考虑到疫情反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在2%~3%之间。下半年经济恢复仍需关注供需结构的平衡、国内国际两大循环的畅通、产融共生格局进一步形成、中小型市场主体生存状况改善等方面。

稳就业是当前经济政策中的重点,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近几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月有所回落。如何研判下半年就业形势?

石英华向记者分析,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6月连续小幅下降,6月份25~59岁群体人口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5个百分点。5~6月就业人均工作时间分别为46.1小时/周、46.8小时/周,显示稳就业、保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逐步显现,复产和就业势头趋于乐观。

78d2106b.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Cq6uAGOzXYyGd63Iercd7NK%2FKKI%3D

不过与此同时要看到,经济尚在复苏中,当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农村转移劳动力、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个体经营者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突出。就业政策应着力促进中小市场主体恢复,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新业态就业和灵活就业。


赵萍:供给端暂停键解除 服务消费有望V型反弹

 

e2fb6f81.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fV4Hvbth4TkoAV91WEqJtbLFm4%3D

本周消费市场接连迎来好消息——继国内跨省团队游恢复之后,电影市场也将在7月20日复工。上述领域的逐步开放,消费短期内能否迎来回补效应?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当中,占比40%以上是服务消费。一些服务行业如电影、旅游等具有社交和人员聚集等特点,前期受疫情的影响较大,当这些领域的供给能力逐步恢复正常,消费需求有望出现较快释放,也会有效带动总消费快速回补。

赵萍认为,在我国消费升级的进程中,如果不是受到疫情的影响,服务消费的增速和占比都会呈现持续提高的态势,需求非常旺盛。一旦供给端的暂停键开始解除,短期内反弹会比较明显。“我认为服务消费将实现V型反弹。”

居民收入是支撑消费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有所下降,这又将如何影响下半年的消费回升?

赵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虽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了1.3%,但从收入结构上来看,对消费影响比较大的长期性收入,比如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都保持了正增长,进一步夯实了未来消费增长的基础,使消费能力得到明显的支撑,这也有助于下半年消费的持续回暖。

10b50a77.jpeg?Expires=191056564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4j9VP6xqRVqQ9AaagtGpKMCCC%2B0%3D

赵萍认为未来消费主要有三大增长点:服务消费增速将显著提升;线上消费会保持快速增长;医疗用品和健身器材将成为消费的主要载体。


沈建光:A股本周下跌与经济数据无关 海外资金会看好后市

bb28b5db.jpe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kAMciC7vRxNHn2OAZ%2B9wfO4XB%2FE%3D

就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当天,A股市场却出现百股跌停,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未来股市走势又会如何演进?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上半年经济数据是不错的,二季度3.2%的增长在全世界都是一枝独秀的。

“我认为,本周股市大跌与经济数据没有关系,主要还是前段时间A股涨得非常厉害,从年初到现在,A股涨幅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我认为大跌可能反映了资金获利后的一种回调。”

沈建光认为,一方面A股多种指数涨了很多,有获利回吐的需要;另一方面,监管层对最近市场的疯涨、涨得太快也表示了担心,对于场外配资和公募基金的规模都加强监管,这其实也是希望市场能走出慢牛的格局。

沈建光预计,当前股市下跌应该不会持续下去,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在全球来看当前都是最好的,海外复工复产依然受到挫折,所以海外资金会继续看好中国,而我们资本市场很多改革措施也是利好股市的做法。

不少观点认为,宽松的流动性助长了这一轮“牛市”。沈建光也向记者分析,前期涨幅较大,流动性肯定是其中一个方面,总体上确实比较宽松。但也应当看到,实体经济、生产端恢复是不错的,而需求端包括投资、消费,复苏的步伐没有生产端那么快,所以大量流动性释放,有一部分会流到股市、楼市。

“但监管层也在严查。这种态度是很正确的,不希望有‘疯牛’出现。这种调整,我认为长远来看是健康的。”沈建光说。

他预计,未来流动性仍然会比较宽松,但货币政策已较4、5月份的宽松状态出现边际收紧,当前也没有新的降息信号。

“前期大家对宽松的预期比较高,特别在疫情期间大幅放松,预期认为会是常态,但其实这不可能是常态的,所以边际上有一些收紧,让市场觉得要收紧了。但是我认为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持续的收紧。”沈建光强调。

 

江飞涛:通过稳投资带动就业 三季度固投增速大概率转正

81d44492.jpe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nsH3mIyMlvyxT0l9MlDFT34U2U%3D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5个月降幅收窄。随着二季度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转正,下半年投资趋势如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融合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向记者表示,从上半年情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降幅收窄,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初见成效,特别是财政政策如专项债的发行等,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效果。

219c2ad7.pn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82NBbAlcrR6Zb2Zhj9Sr8jYBN8Q%3D

他预计,8月~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的概率很大,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恢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上半年基建投资和项目开工受到了疫情影响,主要是在市政项目和交通设施领域。”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飞涛向记者强调,以往基建投资常见两位数的增长,而现在基数已经相当高了,现在的政策目标也不会去刻意追求两位数的增速。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建项目,主要是为了对冲疫情影响,通过稳投资来充当带动就业的抓手。在这点上我比较看好下半年投资增速的回升转正。”江飞涛说。

 

李旭红:为企业持续减负 下半年税收收入不会明显增长

da4f113b.jpe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G2FuZuMZ50ETMbi9yU7TR45Ehhs%3D

17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3%。那么下半年的税收情况又将如何呢?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预计下半年税收收入并不会带来较为明显的增幅。

8fa45e7f.jpe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M57jgKn60IlnYPTER5PJt1V9tt0%3D

李旭红认为,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六稳”和“六保”,尤其是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定就业为主。在此基础上,缩小财政收支差距,在赤字率能够与预期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前提下,保持税收收入规模的相对稳定,对经济、社会的稳定是有利的。

税收政策能够发挥导向作用,下半年如何运用好税收政策对冲疫情影响?

对此李旭红认为,税收政策对就业、实体经济等方面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尤其在疫情带来的困难之下,要通过减税降费,让企业负担减轻,才能够保住市场主体,扩大内需,从而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李旭红强调,下半年还需要继续发挥税收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作用。在政策的着力点上可以更为精确,例如加大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第三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的扶持,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就业、稳定经济。

 

白明:生活必需品出口将恢复性上涨 跨境电商有望成外贸新主力

10a6a5e0.jpe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kZZ%2BXOt7P5ZyCSBV2xhugTCRAhw%3D

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如何看待下半年出口走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外贸在供给端方面已不存在大的问题,国内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已实现复工达产,但海外需求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海外疫情仍在蔓延,近期美国等地还有反弹的趋势,不排除下半年会出现进一步的疫情反复。

不过,白明对下半年的外贸整体走势仍较为乐观。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需求端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并不会减弱,而这些产品也是中国出口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部分疫情缓解国家的需求将出现恢复性上涨。

6da89477.jpe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SgbPmdqO5umv9QfFCLasdQbWOr0%3D

下半年哪些产品有望成为出口的主力军?

白明认为,从产品品种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刚需品,比如像婴儿车、婴儿床、衣帽等,一些弹性消费的商品需求则仍有不确定性。

白明指出,应对疫情冲击,跨境电商是互联网时代发展最为迅速的贸易方式,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减少中间环节,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未来跨境电商很可能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一起,成为支撑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图表数据均来源于wind)

41b4ef18.png?Expires=191056564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HMS8cgRbm5fMbnjPYA5kg2p0hMU%3D

记者手记│中国经济复苏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强大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走出超预期的“V型”反弹,这份上半年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诸多经济学家的过程中,一个最切身的感受是,他们对政策层面的应对给予了高度肯定。当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外重重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政策层面紧紧围绕“六稳”“六保”,稳住经济基本盘,保住了基本民生。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比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对企业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让利,惠企利民;多措并举帮助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等。

放眼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判断,虽然全球经济活动在今年前所未有的下滑后正在回暖,但“还未走出困境”,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引发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一直独秀”,上半年的强势复苏,也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强劲的动力。

距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还剩不到半年时间,只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就必定能够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记者:李可愚 张钟尹

编辑:陈旭 陈星

视觉:刘青彦

排版:陈星 马原

责编 马原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