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会是那个抓住机遇的城市吗 | 中报观城

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重构。成都会是那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城市吗?亮眼的整体数据下,成都是否形成了匹配的结构与质量?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杨欢

编者按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2020年注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我国GDP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整体上,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危机来临,考验的是城市的韧性。在此次疫情中,国内头部城市对稳定整体经济形势贡献不小。这些城市既有经济体量巨大,其中任何一座出现大体量经济下滑,都会对同期整体经济形势带来一定影响。

眼下,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半年报陆续放榜。据城叔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公布经济数据的23个万亿及准万亿城市中,GDP实现正增长的已超半数。

我们常说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外部需求下行的压力,哪座城市经济更显韧性?当上半年的经济压力转嫁到下半年,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些经济强市又将如何应对?

今日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连续推出城市“中报”观察系列,本期关注城市——成都。

中报观城

在已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城市中,我们注意到了成都:GDP实现8298.6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第二季度增速3.9%。

从总量上看,成都坐稳了“全国第七”的位置,缩小了与排名第六的苏州的差距,今年一季度还阶段性地超过了苏州;而且,就这个经济体量而言,整体增势也表现不错。

面对全球共同的危机,有韧性、定力的城市展现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按照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副总裁朱民的观点,全球疫情仍在指数级蔓延,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抗疫和复工共存将成为新常态。

经此一疫,世界肯定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重构。

成都会是那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城市吗?亮眼的整体数据下,成都是否形成了匹配的结构与质量?

01 聚集

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18.7%

新落户人才,36.9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GDP论英雄,是传统的评价标准,会掩盖掉一些体现发展质量或是结构劣势的细节。

特殊的年景里,城市发展实力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企业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经济的增长是企业和人才贡献的,若企业和人才负增长,经济的增长只会是暂时的。

城叔看到成都的相关数据:

今年3月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由负转正,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8.3万户,增长18.7%,其中新登记企业12.2万户,增长19.4%。

“人才新政”累计吸引36.9万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落户,其中上半年落户青年人才2.4万人。

根据一些市场机构统计,2019年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TOP10,成都排第三,而且23-42岁的人口占比接近一半。

企业和人才是城市最稀缺的资源,与城市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危机面前,它们进一步聚集,用脚给成都投下一票。

企业和人,为什么来?答案是:既有前景,也有环境。

今年1月,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的加持,让成渝离“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定位又近了一步。

作为主角之一,成都被明确要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最为独特的国家定位。

国家战略的“指挥棒”和城市发展的具体做法,影响着人和企业的流动。

近两年在成都提得最多的就是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营城逻辑转变,突出对人的关照、对生态的重视。

简而言之,“产城人”的逻辑是持续地建开发区、持续地招商引资,再持续地引进企业、集聚人才,形成城市规模。

“人城产”的出发点是另一个切口,通过持续地改善城市环境,持续地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从而提高城市宜居性、生活品质,吸引年轻人口大规模涌入,实现人口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技能结构的改善,最终推动经济转型、城市更新。

2017年,成都还做了一件事——东进。用三年时间规划了一个面向未来承载600-800万人口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以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为主要产业特质的新区域。今年5月,东进区域正式挂牌为“东部新区”。

除了上述“城市为人”的观念转变和具体行动,今年上半年,成都“为企业”也做了不少事情。印发《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复工复产复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

捷普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川开电气等多家企业的复工复产两手抓的经验,被央媒报道。

02 开放

进出口总额3230.9亿元,同比增长23.5%

进口额增长25.5%、出口额增长21.9%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当前,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格局下,对内陆城市来说,危中有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将得到更广阔的视野,城市将迎来能级跃升的契机。

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成都在产业开放度、经济外向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其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同比增长23.5%,是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千万级城市中增速最高的。

外资外贸延续良好增势,基于良好的通道基础:

6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323.7万人次,自3月以来持续保持回升态势,当月和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双流国际机场起降架次量2.7万架次,连续两月居全球第一。

1-6月成都国际班列开行1810列,增长40.9%,其中中欧班列增长57.7%。

无论是空运还是陆运,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成都的成绩都是拿得出手的。

疫情打破了国际航空运输格局,特别是自3月26日开始实施“一司一国一线一周一班”政策,日均国际航班量降至疫情爆发前的0.2%。

然而,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重点产业国际供应链的需求,加上国际医疗物资调配运输的需求,成都亟需保证国际物流通道的畅通。

城叔了解到,上半年,成都构建起了10条国际全货机定期航线稳定运行、13条“客改货”国际航线连通全球五大洲、重大运输货运包机业务作补充的国际航空货运通道。

与此同时,铁路运输也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6月1日至30日,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月度累计开行179列7931车,该月周均开行约45列,日均开行264车,创下2013年开行以来的最高纪录。

疫情期间,当适公适空运输货物逐渐转移到铁路运输,成都的国际班列显示出了极富韧性的运输能力、承载能力。

航空、班列、公路运输组成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让“内陆”的成都真正承担起国家对外开放新口岸的功能。“不管什么产品生产出来,都能及时抵达目的地,实现生产和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提升周转时效。”这一点对于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一些在全球都有产业布局的企业更加深有体会。通威股份创始人刘汉元提到,过去东部沿海地区的光伏产业发达,是因为产品都会海运出口,“现在,得益于成都中欧班列的发展,我们的光伏产品可以出口供应整个欧亚板块。而且运输时间缩短至10~12天,成本又与海运大致相当。”资源优势、通道优势,带动着一批新产业在成都聚集发展。

今年6月16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唯一的4F级跑道、西一跑道迎来全线贯通。当明年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距离成都完善全球供应链配送体系、畅通国际国内循环战略通道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成都说,提升全球供应链的适配能力,“未来西部和东部没有差距”。

03 创新

1-5月,新经济百家重点监测企业

营业收入115.6亿元,增长22.8%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半年报中,GDP排名在成都前面的六座城市,除了重庆之外,都是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成都想后发赶超,难道依靠继续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这不在成都的计划之中。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爆发出了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之实现城市转型升级,这在成都的计划之中。

上半年的数据中,已经有一些体现: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27.9亿元,增长27.6%,其中电子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8.3%、26.1%。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2489.1亿元,增长27.6%,在全国综保区中继续排名第一。

6月3日,成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成都将在5年里力争成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

这个姗姗来迟的“新春第一会”,被视为成都通过从增长极迈向动力源,寻求城市内生发展强劲动力的关键一步。

在此之前的3月31日,“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首场发布会”举行,为成都36.6万新经济企业提供舞台,危中寻机。这场发布会约定:年内还有9场系列活动,将累计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

4月16日,成都先导成为科创板“西南第一股”。7月1日,又一家成都企业——秦川物联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交易。今年上半年,科创板企业数量,成都迅速从0到2。

若置于全国城市发展梯度,成都希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突破过去层级式产业转移格局,摆脱承接技术、产业转移的被动地位,为后发超越积蓄能量。

成都思考,想要讲好城市的“创新的故事”需要解决“三个不匹配”。

其一,是科技研发的重点与城市发展方向的不匹配;其二,是企业的产业方向和现在的人才结构的不匹配;其三,是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匹配。

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其实就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创新的环境,激发创新的活力。

上周,成都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目的之一就是让企业为成都营商环境建设3.0版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

“城市和企业就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城市好企业会更好,企业好城市会更好,这是一个亘古不破的真理。只要企业家有梦想,只要政府力所能及,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和企业家成就梦想,同时成就我们的城市。”

成都提出,新一轮营商环境建设,一定以企业和市民感受为标尺,“要有关键性、标志性的突破”。

责编 杨欢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