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里的上海,不过是“背景板”而已

“悬浮”的剧情下,上海只能沦为故事“背景板”,为了迎合某种既定想象而存在。对于那些期待利用影视剧进行营销的城市而言,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三十而已》剧照,你能找到多少上海元素?

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再次点燃人们对“沪漂”这个群体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讨论热情。

有网友说,这部剧就像三个并行的“上海女子图鉴”。东方明珠近在眼前的北外滩江景豪宅,是对上海都市生活的无限遐想;高昂房价下,辗转于不同租住房的窘境,又代表了多少“沪漂”的心酸。

散落在剧中的上海地标、上海话和上海人,无一不在强化故事所设定的城市背景。

有意思的是,“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开启追剧“福尔摩斯”模式,认真梳理了剧中的苏州元素,让上海背景露出“苏州制造”的马脚。

女主上下班乘坐的地铁居然是苏州地铁3号线

“苏州发布”还总结称,“期待苏州持续‘霸屏’大银幕、小荧屏,因为苏州的美,值得被更多人发现!”

这边厢,苏州极力想要抓住一部流量剧带来的城市宣传机会;那边厢,上海却摆出“实力拒绝”的架势。

最典型的如上海本地媒体上观新闻给出的评价:“景都是上海的景,可就是不觉得这是上海。”文章称,“除了作为背景的城市风光,这些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成立得了,少了些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

01

去年“五一”小长假,“初代网红”苏州突然翻红。四天假期接待游客453万人次,不仅同比大增11%,旅游热度也迅速蹿升至全国前三。

一条新闻可以说明当时的盛况:小长假最后一天,由于同德里7号民居及翰尔园饭店门前聚集的游客过多,当地政府不得不封闭道路,以维持正常秩序。上一个有此“待遇”的城市,还是被抖音捧红的重庆。

吸引他们的并非苏州过去“人间天堂”的美誉,而是此前爆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就像每个在社交媒体中口碑爆发的网红店一般,剧中场景也纷纷进入打卡党们的“拔草”名单。

《都挺好》剧照

作为一座传统旅游城市,语文课本里的苏州园林、周庄水韵,让苏州自带流量光环,也陷入旅游定位与宣传方式老旧的问题。直到3年前,有关苏州“一日游”宰客的新闻仍然是当地旅游最热的话题。

2018年,当城市旅游“战场”升级至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时,有人发现:“苏州作为一个久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却出奇地没有参与其中,遍寻抖音话题,和苏州相关的更是寥寥无几。”

尽管没有赶上短视频风口,但另一个新机会正等待苏州发掘。

得益于上海影视产业外溢,苏州成为江苏重要影视拍摄基地之一。业内有个公开的秘密:为了更具性价比,一些剧组把类似东方明珠这样的地标镜头扫完后,就会把大部队拉到江苏驻营扎寨拍“上海戏”。

一组截至去年3月的数据显示,苏州有176家影视企业获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占江苏全省4%。而苏州电影产量上,2018年过审电影数量是2017年2.2倍,已成为重要的影视作品生产基地之一。

《都挺好》的带动,让本就颇具基础的苏州旅游焕发“第二春”。

去年一年,“都挺好”几乎成了苏州热词。在今年初的开年“第一会”上,苏州常务副市长王翔特别提及《都挺好》,表示希望苏州在投资发展、干事创业、生活办事等方方面面能“都很好”。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更将此上升为“苏州都挺好”城市品质战略。

当地媒体也乐此不疲“蹭流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总结在苏州拍摄的电视剧,宣传的重点则从推介单个景点拓展到介绍苏式生活……

如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陈一指出,对过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旅游方式的厌倦,让游客更想深入到大街小巷中,从细微处感受一座城市的真实状态,影视剧取景地则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苏州来说,影视剧中的“苏州”,有助于重塑现实中的苏州形象,从过去的“人间天堂”走向“美丽幸福新天堂”。

02

作为影视剧中的“资深明星”,上海却苦剧中“城设”久矣。

1990年,一部万人空巷的《渴望》,带来上海影视形象的一次大规模“坍塌”。有人写道,“剧中打扮精致、颇有小鲜肉味道的落魄大学生王沪生,在小肚鸡肠没事找茬之余,还上演了家暴和抛弃女主等重头戏”,而“‘王沪生’这个名字,已经足够对上海人的自尊实现降维打击”。

将上海搬进影视剧中的尝试由来已久。有关上海洋气、市井的形象,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成为上海的城市标签。曾参与多部上海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知名编剧王丽萍曾在采访中提到,在近年来的电视剧中,过去鲜明的广东、深圳元素似乎越来越淡化,而只有上海元素依然鲜明。

不过,每一次尝试背后,总会掀起一次又一次有关“上海到底什么样”的辩论。

2014年上映的电影《一步之遥》就是其中之一。导演姜文透露,他们通过在北京造景,希望还原此前很少有人拍过的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

《一步之遥》剧照

对此,评论家朱其评价,“感觉就是一群北方胡同串子跑到上海玩南方浪漫主义……骨子里还是‘鬼子来了’村里二柱子那点趣味”,“拍大都会文化的矫饰主义,他(姜文)这一辈子骨子里没有深入骨髓的日常文化感受”。

这种错位感,在《三十而已》引发的讨论中再度出现。

尽管不乏黄浦江景、静安CBD等上海地标,但剧中呈现出的“上海气质”却并不能让本地人认同。

有人指出,剧中展现的人物性格,与上海市民精打细算、“拎得清”的特质相左。“悬浮”的剧情下,上海只能沦为故事“背景板”,为了迎合某种既定想象而存在。

上海作家毛尖认为,在有关上海的“花花绿绿摩登叙事”背后,“摩登上海”完全可以是另一种样态。即便是在“魔都”的框架里,上海的内核中也还是有非常朴实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子,“这跟上海饭店老板娘一样,她知道自己的腌笃鲜卖贵了,她会风情万种地出来,倒上一轮酒,然后殷勤地关照服务员,用大家都能听到的低音调,‘送一盘水果拨伊拉’。这是上海摩登……外地人嘲笑上海人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不是真的因为上海人胆子小,是因为上海有这半狡黠半老实的传统。”

由影视剧打造的形象,是营销标签,也可能是刻板印象对于“老上海”来说,也需要新时代下,更贴近生活、贴近市民本身的解读。

王丽萍曾说,鲜明的上海本土文化要不断传承,但也不应该是狭隘的。上海的人文地标需要努力重塑,而作为从业者,上海人的荧屏形象,“其实我们也一直在重塑”。

《三十而已》剧照

03

美国电影研究学者芭芭拉·曼聂尔曾指出——

电影诞生的同时出现了两座城市,真实城市与电影城市。在影视行业愈加发达的今天,电影城市大有取代真实城市的倾向。

2006年,路透社曾报道一种“巴黎症候群”的出现。当时,到访巴黎的日本人普遍出现了心跳加速、晕眩、呼吸急促甚至幻觉。诊断结果显示,由于这些游客发现巴黎并未拥有传统剧情片中好莱坞式的浪漫,在电影创造出的巴黎想象与真实的巴黎之间无法协调。

《午夜巴黎》剧照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曼聂尔分析,电影的类型化导致了符号化,刻意制造的符号化城市印象变成主流,电影中的城市空间逐渐脱离了其本身的含义。

对于那些期待利用影视剧进行营销的城市而言,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苏州不遗余力“蹭流量”的背后,是影视剧“符号化”景点面临的种种问题——由于在剧中亮相而吸引大量游客的翰尔园饭店,再次登上热搜却是因为管理不规范;而靠“打卡”换来的“潮汐式流量和脉冲式消费”,不仅难以持续,还让当地居民不堪其扰。

一时的增长也难为苏州旅游业解渴。2019年,苏州全年游客总人数13609万人次,增速4.0%,两个数据均低于重庆、成都、西安等风头正劲的“网红城市”。

城市更需要回答的或许是,通过影视剧,究竟需要打造一个怎样的城市形象?

作家张悦然在讨论中国的城市文学时曾有过困惑:与巴黎这样“稳定的城市”不同,许多中国城市更加“处在变动之中,没有附着,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因此,“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趋同的”。

事实上,不只是上海,更多的城市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去年,以贵州为背景的《无名之辈》收获当地好评,“血气方刚”“又丧又猛”的小人物故事被认为是城市最贴切的解读。

无论对于苏州还是上海,也许这才是下一个《三十而已》最好的打开方式。

责编 刘艳美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