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张图总览中国创新力!研发投入20年增长23倍,这个关键指标已与欧盟旗鼓相当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6378d2dc.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0OEZspRFg28Rp3zP17hJABnhJ%2Bo%3D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9月11日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如何更直观地知晓中国的科研家底与竞争力呢?

近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比对多维度数据,以清晰准确的数字与图表展现中国创新力。

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些你很难相信、但千真万确的事实:如今,中国研发强度已与欧盟旗鼓相当;在5G、量子科学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中国都握有位居世界首位的专利成果;中国企业更是奋起直追,成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本文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这一反映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指标为引子,深入分析,用包括中国企业申请专利排名,R&D国际对比等28张图表,全景式呈现我国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后来居上的成就,以及企业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大趋势。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中国R&D投入20年增长23倍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北斗全球导航系统、高速磁悬浮样车……

近一两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喷薄而出,在朋友圈中不停地刷着屏。

dab753c3.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S%2FxQDIFd1Hn1%2B5KXtCpVkhhLi5c%3D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感”也不断提升:无论是人类拍摄到的首张“黑洞照片”问世,还是将为后世带来无尽能源的“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在一系列国际合作的科研计划中,中国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密集取得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国家和全社会层面对科学技术研发的大规模投入。

如何判断这种大规模投入的力度?我们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

R&D投入指的是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也是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

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披露,去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22143.6亿元,历史上首次超过2万亿元大关。

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已长时间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中国一国的研发经费,甚至还高于欧盟28国(含英国)研发经费总和。

7c38b4d6.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ivaiO%2BGfkyO%2BC%2FFtVcBBiFIBdo%3D

各国研发投入情况对比(单位:万亿美元)

图中最上方桔红色为经合组织总和,蓝色折线为美国,红色折线为中国

不过,仅仅在20年前,这个数据看上去还令人有些鼻酸。2001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00年度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总量还不到1000亿元。

所幸,中国最终在研发经费这一指标上实现了“逆袭”:2001年R&D经费首次突破1000亿关口、2009年超5000亿、2012年首破1万亿元……

20年间,中国在研发经费投入比2000年时的水平足足增加了23.7倍。

4a325a5d.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bQjA9xL%2Fdkb9NF7LkyupOPgpkA%3D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突飞猛进、科研经费也自然“水涨船高”。那我们就需要观察科技研发投入的增速是否赶上了同期GDP的增速。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另一个重要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该指标指的是R&D经费与当年GDP的比值,它能直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经费投入比例和科技投入水平。

数据显示,这一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突破,除2004年和2014年外,其他年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部保持正增长。

2000年时,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1.0%;到2013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最新公布的2019年数据则显示,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2.23%,再创历史新高。

9899bc20.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VdjoTaxSQw%2FK7199rPHj9Qon7Y%3D

如果对比2000~2019年中国R&D经费投入和GDP总量的变化可以发现:我们在研发投入上的增速一直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20年间,中国GDP增长了11.08倍,而如上文所述,中国R&D经费同期则增长了23.7倍。

从历年R&D经费增速和GDP增速对比来看,在这20年中,R&D经费增速从未低于过同期GDP增速。2004年~2011年间,我国的R&D年经费增速甚至连续8年达到20%以上,这是同期我国GDP增速从未达到过的高位。

48a16e7d.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tzZCXzBofuHmPhtNgCG42XWzSsw%3D

在科研经费“总盘子”越做越大的背景下,中国研发人员自然能够得到比过去更为充裕的研究经费:2019年,我国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6.1万元,达到2001年水平的4.2倍。

2b9339c6.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2B3f9LENrUO9ARKmpCXAMGqC4nA%3D

在持之以恒的投入下,中国的科技研发形成了正向循环。从历年我国科技成果登记数量看,在短短十余年间,中国登记的科技成果数量就从每年3万+,大踏步迈进到每年6万+的台阶,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中。

5eedbcd2.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044VeLlSOZJuixsCq4sKOtnvmyA%3D

而在判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2019年我国已接近60%的水平,反映出科技研发实实在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fa097ac0.pn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TK4zPMvuNPKr6FHylMbwaJsAVGM%3D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中国在世界科技竞赛中后来居上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纵向跟自己比,我们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一日千里;横向跟世界比,中国的科研和创新实力一样可圈可点。

中国和日本相比,哪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更强?

可能会有读者下意识地觉得日本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列。不过,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系列报告会让你对此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9年7月,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当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以第14名的历史最好成绩,首次超越排名第15位的日本,并成为排行榜前20名中唯一的发展中经济体。

8cd8e6e3.jpeg?Expires=191661203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mX%2BNFDnRw4PWNJJlGg52gl5LKtc%3D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中国和日本分别居14和15位

一年过去,中国在这项指数上对日本的优势得以继续保持——在今年9月发布的新一版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依旧排名第14位,继续超出排名第16的日本。

d3db5b23.jpe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1JY8eXTfZ3CXAVgMauEWXHlTB1Y%3D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中国仍居14位

作为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为何能在一个被高收入经济体“霸屏”的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经济学与统计司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表示,今年中国的创新产出表现要优于创新投入,用较少的投入得到的产出相当于德国、英国等高收入经济体。

在全球创新指数方面,中国已取得巨大突破;而如果从研发强度这个指标看,中国的表现同样超出人们预期。

欧盟27国经济体量与中国较为相近,从宏观经济数据看,欧盟成员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倍,而GDP总量比中国略高,但两者在研发强度这一指标上几乎打个平手。

ff1f8049.pn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wLP7UV7NNlwpqh1w%2BakWhwWulS8%3D

ca4bd0ba.pn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YvR1b6ZXPpk08s3J%2BnlMzhLCkfA%3D

在过去的6年中,有3年欧盟与中国的研发强度都出现持平的情况,另有3年中国的研发强度仅微低于欧盟,呈现出“你追我赶”“旗鼓相当”的态势。

1cd6c956.pn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4z9sbBUs%2BcYynJbPc9zBm%2BnmiB8%3D

而如果与人均GDP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持续高投入。

下图显示的中国、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人均GDP都在1万美元左右,但在研发强度上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土耳其的研发强度在过去10年间不断增长,但一直没能突破1%的界限;俄罗斯甚至出现研发强度倒退到1%以下的情况。

93655d6d.pn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tTUviqcKaQ96j%2FaH1b3AZSEo4Io%3D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研发强度早在2013年就突破了2%,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稳定上升,已远远超过俄罗斯。

除了研发强度,高质量论文发表数量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一般将被纳入《科学引文索引》(SCI)的科技类论文与“高质量论文”划等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7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一作者共计发表29.06万篇SCI论文,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二位。

74dbafb4.pn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gpIZ%2FWXYwwkDOJY2w8kWtQtOhjU%3D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5G等领域专利技术领跑全球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今天,中国产出的海量论文已经实打实地化作一项项科技成果。在国际科技应用前沿领域,中国已经构筑起位居世界前列的“专利护城河”。

2019年10月31日,工信部与三大运营商在北京举行了5G商用启动仪式,中国正式进入5G通信时代,成为全球首批拥抱这一新技术成果的国家之一。

一年即将过去,中国已有1.1亿用户用上了5G设备,全国已建成超过48万个5G基站,5G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领跑”。

6aed6cea.pn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9WPlki3zoeQYKZn%2Brew%2FxjrLmPk%3D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杨超斌预计,到今年底,中国5G站点数将达到80万,用户数超过2亿,两者比例均占全球70%以上。

中国之所以能在5G领域诞生出世界领先的成果,关键就在于深厚的研发储备和实力。

2019年9月,时任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个关键排名——中国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已达到全球第一。

而国内外市场分析机构披露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事实。2019年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发布的报告《Who is leading the 5G patent race?》显示,截至2019年4月,中国企业申请的5G通讯系统SEPs(标准必要专利)件数排在全球第一,占比34%,而华为位列企业榜第一,拥有15%的SEPs。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早在2018年初,华为就以1970件5G声明专利排名世界第一,另外两家中国企业中兴、大唐也名列全球前十。

05d9a8cf.png?Expires=191661203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oYFJ1rTh%2FnfuGIQ0q0u8S9hsFGE%3D

全球主要企业5G声明专利排名情况

标准必要专利,通俗来说就是“绕不开的专利”。正是因为中国企业通过研发抓住了5G技术的底层基础,中国5G技术的发展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除了5G技术,量子技术也是科技界的新“风口”,被认为是解决下一代信息通信、计算科技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量子通信、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这些量子技术的应用和突破屡屡登上头条。

在这方面,中国与5G一样也取得了“世界第一”。

2019年3月,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下属研究开发战略中心(CRDS)发布的报告《从全球专利地图看量子技术2.0》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量子技术相关专利最多的国家。

9ba2860a.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JMxwtuiY8rHHHy2407%2FElLHt4ZI%3D

各国量子技术相关专利情况

该报告统计,量子技术2.0相关专利共有4088件,其中,中国以1387件位居首位,其次是美国的921件和日本的657件。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全球量子技术2.0公开的专利数量激增,从国家/地区来看,主要来源于中国专利数量的增长。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企业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主力军

08f6059b.jpeg?Expires=1916612034&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x3h%2FG30Gg1lFy2p0BUhTf2PRFC0%3D

在中国科技进步的大潮中,有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正演变为“弄潮儿”。

今天,各类中国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多年间增长了近10倍。

952447da.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NnTNkcQDHyAXm%2FgTTagGMcl8U%2Fo%3D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科技作为发展的“独门法宝”,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进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在距今20年前的2000年,从反映我国当年科技研发成就的重要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来看,那时企业在科技研发中的存在感还相对薄弱:在当年所有共17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中,有企业参与的只有81项,占比还不到一半。

025900f5.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URAgrt826O%2FCnsD18fQYoA6IdRI%3D

不过,随着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奖中,有企业参与的科技成果在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都占绝对多数,总占比已达到惊人的82.88%。

678cb341.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ohQYrQmie4E9sUNidKc4ScWQ2qU%3D

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年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都有企业参与,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两个获奖项目共集聚了30家企业,占主要完成单位比重高达 62.5%。

f72aae38.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Sq8cmD5UhzULmr3KHdOJpgLlqs%3D

b89e109d.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2fK3St6Crm1eeCfSfkpieoD0Jpw%3D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企业参与情况

企业能够在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摘取那么多的荣誉,关键就在于“苦练内功”。

自2000年起,各类企业投入R&D的经费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都呈现“火箭”式上升,从2000年的540亿发展到2019年的16922亿元,并且从2010年起企业R&D经费占比就一直稳稳超过七成。

fd3f1f84.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q9eXB%2BICN06RKupsY57X5gXV45s%3D

企业的大量投入,换来的是知识产权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增长。经过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各类专利中是最有“含金量”的指标,也成为比较各类企业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的“金标准”。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华为、中兴、中石化、国家电网等企业成为每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国“三甲”的常客。随着榜单的更新,不断有全新的企业加入其中,如OPPO、京东方等,登上过排行榜榜首的企业涵盖了国企、民企等不同类型,呈现出“多强相争”的态势。

daa051aa.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91E%2FurRlenuw65SDcx5IPwvgzhg%3D

在这10年间,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持续攀升,自2012年起,全国前三名榜单中就没有出现过发明专利授权量低于1000件/年的企业。

2020年上半年,华为以277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榜首,而这也相当于同一家企业2010年全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

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同样不可小觑。经过十多年的集中突破,中国企业的研发实力早非“吴下阿蒙”。

同样是全球知名的智能手机生产商,在苹果、三星、华为这三家中,哪家企业的研发力度最大?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2019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中给出的数据,再次给这个问题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从2019年三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量看,华为力压苹果,位居全球第五;要是引入研发强度指标,华为(13.9%)甚至大胜三星(7.8%),并达到苹果(5.4%)的两倍有余。

bed8ce5b.png?Expires=191661203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BnMXNwEyg412dEdMKSJ9mS7Qeo%3D

而从国内分地域指标看,2019年,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已经达到6个。

a0814014.png?Expires=1916612038&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talDb2VbA362BRmX1SrOLxJaRik%3D

faa12b11.png?Expires=1916612038&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vCkm4%2Fh4slzflvH6gbYX2I3LczI%3D

2019年各地区研发经费情况

从比例看,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其中,北京(6.31%)、上海(4%)、天津(3.28%)的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日本(3.26%)和美国(2.83%)的水平。

27764639.png?Expires=1916612038&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JdJRHPTGmfmCQvrpzvvrQRav3yM%3D

41b4ef18.png?Expires=1916612038&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yYT1XivqbYRcE6MRm3D42Sjga2I%3D

记者手记|中国科技创新依然大有可为

1999年,中国研究者正为一项国际科学探索工程欢呼——这一年,中国获准加入探索人类奥秘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但那时的中国,科研能力在国际上还不算突出,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只承担了全部计划1%的项目。

仅仅20年过去,中国就取得了难以想象的科技突破:从载人航天到大洋深潜、从“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到量子通信,而在人类基因领域,中国的参与度也早已不局限在“1%”这个数字上,并诞生了一批世界领先的研究机构和企业。

这背后,离不开我国高强度的科技研发投入。在这20年间,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出现指数级增长,研发强度也已高于2%,明显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比起不少经济体来说,当前中国的研发强度还有提高的空间,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都逐步将其研发强度提高到3%的水平。

正因为如此,我们取得的成绩绝不意味着终点。在经济发展呼唤科技突破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依然大有可为。


记者:李可愚

编辑:陈旭

视觉:陈冠宇

排版:陈旭 马原

责编 马原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