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再获政策利好 六大细分产业爆发期将到
上海版的人工智能产业扶持政策14日正式出炉。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集群。建成5个左右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左右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根据规划,到2020年,智能驾驶产业规模将达300亿元,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硬件产业、人工智能软件产业、人工智能芯片产业、智能传感器产业五大产业规模将分别达到200亿元。

面对人工智能(AI)的大潮,上海版的人工智能产业扶持政策14日正式出炉!这为上海拟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集群。建成5个左右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左右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上海将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
上海市经信委会同上海市科委等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上海将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形成应用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培育、人才集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引擎。
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培育10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着力打造6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应用示范项目。打造“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建设华泾北杨等人工智能特色小镇,打造“张江-临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等。
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上海将跨界发展智能驾驶产业,融合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成发展智能硬件产业,协同发展人工智能软件产业,引领发展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突破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
多个产业爆发期将到来
根据规划,到2020年,智能驾驶产业规模将达300亿元,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硬件产业、人工智能软件产业、人工智能芯片产业、智能传感器产业五大产业规模将分别达到200亿元。
其中,智能驾驶产业方面,上海将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加快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产业化,推动主动避障、自主泊车、高速公路编队行驶等高级自动驾驶产品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满足智能驾驶要求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中央域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线控制动及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从部分自动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演进。
在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方面,上海将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
一个深度融合的智能生态圈
11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直言,人工智能是上海经济转型中的一个巨大契机,是一个好的时代机遇,上海必须要抓住。
陈鸣波表示,上海正在探索把各级政府、各个委办的政务数据对外开放,数据总量将是全国之最。上海产业基础较好,科研基础和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据第三方统计,AI科研从业人员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张江已形成AI人才集聚区。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当前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目前,全国各个省市在AI的发展推动方面都非常有力,比如中关村、深圳都有強有力的支持政策。最近,各地更是集中出台了AI扶持政策,如南京、安徽在9月份出台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之后,10月份天津、江西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划措施。
东方证券分析指出,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较多难点有待解决和突破,但并不妨碍其在语音、图像等部分技术领域和细分场景达到或者超越常人甚至“非一般”人类的水平。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根据上海即将打造的多元主体深度融合的智能生态圈,上海将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年底前将启动建设全市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并加快编制公共数据开放重点领域清单。同时,上海还将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目前上海正在开展第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和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的组织遴选,将选择其中技术先进、引领性强、带动面广的重点项目予以持续性支持。
11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会议介绍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透露,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成为新增长点。基本建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培育10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
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介绍了新出台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英、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市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裘文进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当前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上海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自身优势,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订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今天正式发布。
《实施意见》制订的总体考虑
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海大数据资源丰富,智慧应用广泛、产业门类齐全,产学研用及人才集聚,这些都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优势。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主要有几方面考虑:
第一,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人工智能既是增长新动力,又体现基础生产力。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看,人工智能是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将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成为新增长点。上海还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在智能制造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深度应用,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能级优势提升。
第二,加快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人工智能既是科技创新力,又体现社会创造力,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技术变革跨入创新应用的重要窗口期,上海将瞄准这一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部分前沿引领、关键共性、颠覆性技术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硬件、新算法将在各领域细分行业掀起应用热潮,上海将顺应市场趋势和发展需求,重点支持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培育10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
第三,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工智能既是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供给力,又体现城市竟争力,上海将着力打造6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应用示范项目;促进人工智能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等领域深化应用,局部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意见提出,要建设应用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共融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引领、以制度为支撑,大力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创业生态,进而优化城市综合环境、提升软实力。
《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五个部分21条措施。主要内容突出“三个深度融合”。
首先,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经济新增量。
一是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提升质量效益。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等领域,支持企业应用人机协作、数据分析、智能感知等技术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型高效的企业组织和运营方式。
二是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提高能级水平。在金融商贸、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行业,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认知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改善供给体系质量。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已在全国率先起步发展,“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受到市场欢迎;部分三甲医院已经运用智能辅助诊疗、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技术,有效提升了服务能级。
三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一带一区多点联动”的产业布局,打造“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建设华泾北杨等人工智能特色小镇。打造“张江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打造人工智能科研高地和智能芯片/传感器、智能装备/部件产业化核心基地。支持各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机器人等基础优势,建设一批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软/硬件示范产业园。
其次,促进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形成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强基础科研创新。加快建设类脑智能科学研究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脑智理论、量子计算、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科学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支持人工智能科研专项,夯实原始创新和基础应用创新支撑。
二是建设创新人才高地。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吸引集聚海内外流人才,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工智能人才高峰建设行动,制定针对领军人才、高端科研人才、创业团队的个性化政策,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政策保障,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及团队来上海发展。建立人工智能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本市人工智能中长期规划、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咨询。
三是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创新创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助推人工智能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上海正在组建人工智能发展联盟,集聚了各领域近300家重点企业、投融资机构及科研院所。下一步,将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上海建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同时,依托各类“双创”基地、众创空间,扩大超算、智能云服务、测试数据集、安全应用认证等公共供给,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四新”企业集聚示范区。
最后,打造多元主体深度融合的智能生态圈,形成要素新供给。
一是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分类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开放,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丰富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上海已编制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1.7万多条,有26万个数据项,年底前将启动建设全市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同时,加快编制公共数据开放重点领域清单,推动气象、电力、燃气、通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开放数据资源,支持企业和公众充分挖掘海量数据的商业价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商业模式创新。
二是创造优良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推动各级政府部门率先运用人工智能提升业务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支持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应用。加强财政资金聚焦扶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目前上海正在开展第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和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的组织遴选,将选择其中技术先进、引领性强、带动面广的重点项目予以持续性支持。
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化委将加快《实施意见》的落地实施,建立组织协调、督促落实机制,会同全市相关部门、推进各区结合优势聚焦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发布配套政策文件,加强各项目标任务的协调推进。(澎湃新闻)
人工智能破冰教育行业解决资源稀缺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无论是大大小小的行业论坛,还是各大公司发布的未来战略,“人工智能”都已占据一席之地。
这是因为,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智能时代被认为是人们即将迎来的全新世界。而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时代最为典型的代表。
在电商、社交、搜索等率先开始应用AI技术之后,教育或将成为下一个得以大规模应用该技术的领域。在这个被认为永远是风口的行业,实际上有一些困扰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而AI技术的出现,或将成为该行业的破冰利器。
解决教育资源稀缺
今年9月,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宣布已组建智能学习实验室,并提出要Allin人工智能。无独有偶,一个月前,好未来教育集团也宣布成立AILab,主要研发AI产品及解决方案。
这只是互联网教育企业投身人工智能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兴起,几乎所有的教育平台都或多或少地涉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
芥末堆创始人梅初九是教育行业发展的见证者。据其观察,相对于2014年整个行业还在强调市场、品牌和资本,现在,大家关注更多的则是技术、科学和研发。
以互联网教育为例,它自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如果说此前是互联网技术革新了传统教育行业,那么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将改造现有的互联网教育行业。
好未来集团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认为,之前的“互联网+教育”只是进行了教育资源的远程输送,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白云峰对此深有体会。10年前,他还在培训班进行授课。起初,他一个人带5个班,但很快学生就满了,有家长打电话希望能再开一个班,他们就加开一个班。但这个班马上又满了,在家长的不断要求下,他最后一周要带9个班。这种高强度的连续授课,实际上给教师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损伤,同时也会影响到教学的状态。但这就是教育资源不平衡所带来的普遍情况。
不过,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沪江合伙人、COO李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方式,使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科学配置。
利用人工技术,教育企业可以把教学环节中重复性的、靠记忆、靠反复练习的模块用AI来替代,从而把人的价值集中在情感的交互、个性化的引导、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上。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时下比较火热的自动驾驶和医疗,教育领域因为更好的容错性和可控性,或将率先开始真正的将AI技术落地应用。毕竟,如果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达到99%,但也意味着它仍有1%的可能会致命。
规模化“因材施教”
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人工智能或还将实现一个有着两千年多年历史的愿景。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他认为每个学习的个体都存在差异性,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个性化教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几乎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现在很受欢迎的一对一在线教育,实际上从模式上已经实现了这种理想状态。但能影响的仍然是少数学生,并不能做到普遍性。
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类有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效率,更可以重新定义人和机器的分工,并且发挥人的价值和机器的价值。
今年3月,好未来集团尝试性的推出了“魔镜系统”。该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科技,并借助摄像头来捕捉学生上课时的举手、练习、听课、喜怒哀乐等课堂状态和情绪数据,从而生成专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报告。
老师通过这个报告则能随时掌握课堂动态,并调整授课节奏和方式。同样的,利用该技术也能分析老师的言语表达、身体肢体等互动,从而发现在教学交互过程中,哪些元素可以被学生高效感知。
在线少儿英语教育平台VIPkid也通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对外教的讲话速度及节奏、手势的使用频次、是否使用教具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收集,从而使外教有针对性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往,教育机构和学生之间的诉求是相互矛盾的。教育机构希望能够标准化、规模化以及高效化的发展,但是,学生希望的是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如今,AI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恰好化解了这个矛盾。沪江创始人兼CEO伏彩瑞在宣布AllinAI之后曾表示,人工智能将加速开启教育领域个性化新浪潮。其不仅会取代教育从业者的重复性劳动,还将摒弃传统的粗放式教育,提供可规模化的、“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教育。(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