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精英“把脉”中小银行:不宜贪大、差异化发展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最坏的日子可能还没有到来,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来看,现在面临很大的考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此概括当前银行业发展形势。

9月28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商业银行价值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在演讲中表示,截至2016年末,中国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共3877家。他指出,中小银行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不要贪大。未来银行业真正的主体是中小银行。

不过从上市数量上来看,中小银行并不多。德勤中国合伙人金建介绍,A股上市的有25 家,准备上市的是11 家。但全国30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范围、业务内容、管理方法高度趋同,缺乏核心竞争力。

郭田勇建议,未来要把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真正分开,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达不到宏观审慎的范畴。“目前已经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放手让他们干,干好了可以快速发展,干不好也有这一套体系保障。政策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我相信中小银行的发展会有更大空间。”

中小银行表现出更高成长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中小银行已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绝大多数。从资产负债增速来看,2016年,中资大型银行贷款增速为10.4%,而中型银行如北京银行等,贷款增速为17.2%,小型银行贷款增速是22.1%。从存款端来看,2016年大型银行增速是8.6%,中型银行的增速是9%,小型银行增速为25.5%。

存款余额方面,马德伦介绍,小型银行已超过中型银行。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资中小型银行存款余额占比达到了46.6%,比去年底升3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衢介绍,大型银行总资产占比每年以平均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下降,而中小银行不断增长。2001年~2017年6月末,五大银行总资产占比从60%已降至37.4%。张衢分析,这种增长速度和国家支持中小银行的发展政策直接相关。

融和科技董事长兼CEO廖继全从中国银行业价值指数的角度观察发现,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国中小商业银行表现出更高的成长性。指数的成长性分析从银行资产增幅、利润增幅、收入增幅、拨备增幅、不良增幅等5项展开,通过对标虚拟的标准银行,他发现大银行在资产增幅、利润增幅、收入增幅三项指标都远远弱于“标准银行”,只在拨备增幅、不良增幅两项略有胜出。

在看到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的风险和发展困境也值得关注。张衢指出,当前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对公存款比重大幅增长,2001年为48.6%,目前已经达到57.5%。对公存款已经成存款主要来源。“从现在的统计看,90%以上的小微企业都开的是个人账户,但本质上也是经营性存款。如果把这也纳入其中,对公存款占三分之二以上。”

他分析,这预示着未来银行业的风险将集中在对公上。“目前个人存款很大一部分都在转向理财市场,如果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到对公存款也流向理财市场的时候,这会真正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

此外,近三年间,银行业利润增势疲软。张衢指出,增速进入下行期,未来三年内估计不会有大的改观。

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

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结构正在深入调整,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北京银行副行长、董秘杨书剑指出,这客观上要求中小银行发展更加稳健,服务更加高效。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专业转型发展路径,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

杨书剑指出,新形势下,中小银行要继续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深度熟悉客户和产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客户的行为,解读客户的价值,系统挖掘客户需求,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杨书剑还表示,要重视企业文化传承。“企业发展三年靠技术,十年考管理,百年靠文化。”

“全国30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范围、业务内容、管理方法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要反思,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究竟应该怎么去发展。”金建指出,商业银行,在商言商,就要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商业银行的发展现在面临重要的转型问题。

2016年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一些欧洲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尚不敌中国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金建由此展开分析,银行未必做大就很重要,“而是你的价值有多大。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有的是家族式银行,无论规模还是资产都没有中国的银行大,但是国际地位、品牌、价值甚至更高。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到这样?规模小,但是能挤入国际品牌,这才是成功。”

马德伦指出,作为中小银行,稳健经营永远是发展战略的最重要部分,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中小银行始终要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业务发展的方向,要牢记金融是金融服务业,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各家银行分布在全国广大的城乡,如何结合当地的优势、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走出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如何深耕细作,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发展的新增长点,不要贪大。”

“在中国,中小型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型的金融机构,其实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马德伦指出,未来银行业真正的主体是中小银行。

业务要向轻型化投行化调整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郭田勇指出,回归本源讲的是切实服务实体性经济,但是仍然要以市场为导向,要鼓励创新,要鼓励竞争。竞争中出问题怎么办?依靠强化监管的方式来防控系统性风险,维持金融业稳定。

面对未来的发展,郭田勇表示,各类中小银行要紧紧抓住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通过不断推动业务和产品创新来提高自身运营水平。“创新肯定要有重点,业务发展也要有重点,我们的重点放在哪儿?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要研究银行的发展趋势,就一定要看到整个经济的增长趋势是怎样的。”

中国经济从过去依靠高投入、高出口的外延性增长方式不断转换。郭田勇分析,从GDP的构成来看,一个是消费的比例不断提升,现在已经占到了76%,另外一个是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比重不断上涨,现在已经超过50%。这两个数字向大家昭示了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我们以后继续依靠投资重化工性企业拉动经济,有动力但不断衰弱。

面对高科技类企业不断兴起,郭田勇指出,在公司业务上一定要朝着轻型化、投行化的方向转变。第一,轻型化和投行化的业务、工具和产品更多,通过创新,会有更多的产品和工具全方位地服务企业,而不是单调的发债。通过创新,服务能力会大大提高。第二,这类业务的资本消耗也会不断减少。目前中小银行资本压力普遍较大,按照传统方式发展,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此外在零售业务上,要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责编 祝裕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