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每经行情判断这样走过

这个上半年,主角特别多——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欧债危机、缺钱的银行、低迷的楼市……它们主宰了所有情节和桥段,投资者直看得眼花缭乱,昏昏然跟着大盘走下坡路,一连摔了好几个跟头,头破血流。

每经记者  孙进

        股市,故事。

        A股的故事讲了20年,所有投资者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即便是最会讲武侠故事的金庸,再加上最会讲明星故事的宋祖德,也只能甘拜下风。因为A股的主角太多,情节太多,智慧太多,阴谋也太多,非一人一笔一纸能言尽。

        故事讲到2010,主角又发生诸多变动。这个上半年,主角特别多——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欧债危机、缺钱的银行、低迷的楼市……它们主宰了所有情节和桥段,投资者直看得眼花缭乱,昏昏然跟着大盘走下坡路,一连摔了好几个跟头,头破血流。

        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少数人正确。因此,“跟风”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甚至“跟疯”。

        这个时候,细致的观察、冷静的思考、专业的判断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正是《每日经济新闻》一贯秉承的风格。半年来,即便各种突发因素频发,即便市场扑朔迷离,《每日经济新闻》依然把出了市场主脉,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投资参考。当然,也有过短期的判断偏差,这一点亦无需掩盖。但是,瑕不掩瑜。

        具体来说,上半年《每日经济新闻》对市场的判断,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年初的坚定看空。1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证券周刊》旗帜鲜明地提出“冬意渐浓”,告诉读者已步入股市深冬。春节前的2月6日,我们在新春特刊封面喊出“风雪迎虎年”。事实证明,上半年的A股既有“狂风”,也有“暴雪”。

        第二个阶段,是4月初短暂的看多。突如其来的楼市调控政策打乱了股市的节奏,也扰乱了我们的判断,好在我们很快进行了修正。

        第三个阶段,是4月底5月初以来的继续看空。5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证券周刊》对端午行情进行了分析,提出“救市声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救市”;5月29日,我们对6月行情进行了预判,提出“纠结的基本面下,有一个纠结的市场”;6月5日,我们对A股进行了技术分析,结论是“半年线下穿年线形成死亡交叉,A股欲振乏力或再下探”;6月19日,在世界杯开赛后,我们提出“看股还是看球?这并不是一个问题”,指出还是看球好,因为A股困局难改,资金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下半年,《每日经济新闻》对大势又有哪些判断?从本期半年特刊中,你或许能找到答案。我们也建议你持续关注本报,在关注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斩获。

2010年年初

  第一个阶段,是年初的坚定看空。

        1月9日,《证券周刊》旗帜鲜明地提出“冬意渐浓”,告诉读者已步入股市的深冬。春节前夕的2月6日,我们在新春特刊封面喊出  “风雪迎虎年”。事实证明,上半年的A股既有“狂风”,也有“暴雪”。

2010年4月初

  第二个阶段,是4月初短暂的看多。

        百密难免一疏,突如其来的楼市调控政策打乱了股市的步点,也扰乱了我们的判断。但是,我们很快进行了修正。

2010年4月底5月初后

  第三个阶段,是4月底5月初以来的继续看空。

        5月29日,《证券周刊》对6月行情进行了预判,提出“纠结的基本面下,有一个纠结的市场”;6月19日,在世界杯开赛后,《证券周刊》提出“看股还是看球?这并不是一个问题”,指出还是看球好,因为A股困局难改,资金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责编 祝裕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