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冶多元化之痛:四大主业三项减收 地产“奶牛”独木难支

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中国中冶包括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在内的四大主业板块,除房地产开发外,其余3项均遭遇滑铁卢。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彭斐 王杰 郭梦仪发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彭斐 王杰 郭梦仪发自北京

按照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中冶或中冶;601618,SH)的安排,今年6月7日,将是这家央企上市公司2012年股东大会召开的日子。

虽然今年首季盈利10.44亿元,对于中冶的董事会而言,却依然尴尬——对于2012年近70亿元的巨亏,他们不得不做出解释。中国中冶去年巨亏69.52亿元,虽比此前预计略好,但仍摘得2012年央企亏损榜的“探花秀”。

在工程承包、装备制造、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等四个主营业务构成中,中国中冶2012年只有房地产业务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实际增长。而曾经成为中国中冶上市炒作热点的葫芦岛有色、SINO铁矿、兰伯特角铁矿以及多晶硅业务等项目,在上市不足4年之际,如同炸弹般一个个引爆。

虽然中国中冶欲在2013年“轻装上阵”扭亏为盈,并制定了“聚焦主业,适度多元,做强做优,稳健发展”的目标,但同时,中国中冶不得不为当年的多元化战略买单。

对于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联系中国中冶董秘康承业及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时,无人回复。

房地产业务起落 中冶或已错过“黄金十年”

每经记者 彭斐 王杰 发自北京

不足4年的证券市场资历,并未能阻止中国中冶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王”。

仅在土地储备规模上,中国中冶就足以羡煞旁人。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其拥有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待开发土地面积达到3307万平方米,较前一年的2074万平方米增加59.5%。

而去年,对比中冶近70亿元的巨亏,房地产开发板块在公司业绩数据上,可谓“一枝独秀”。2012年中冶房地产开发营业收入为252.65亿元,占所有业务板块的比例为11.26%。

值得注意的是,中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的一个背景是,第一大主业工程承包的毛利率只有12%左右,第二大业务装备制造和第三大业务资源开发的毛利率也只有10%左右,与房地产业务20%左右的毛利率差距较大。

一位接近中冶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业务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收益并不稳定,因此中冶向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大。

然而,在一位长期跟踪中冶的券商人士看来,中冶真正涉足地产业务是在房地产实行调控政策以后的几年,但此时已错过了房地产最黄金的10年。

大力发展商品房建设/

对中冶来说,南京无疑是其一大福地。去年11月30日,中冶旗下公司拍得南京下关区滨江江边路以西2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价为56.2亿元。加上2010年在下关以200亿元底价拿下的1号和3号地块,中冶在南京下关拿地面积达236万平方米。

而在2007年,中冶便在南京率先进行一级土地开发。财报显示,中冶承包的南京河西区一级土地开发项目总投资高达161亿元,于2007年4月开工,预计2014年底竣工。

当年,中冶的一级土地开发业务,便为其带来29亿余元的收益,使得中冶2007年房地产业务的营业额由2006的7亿余元猛增至39亿元。

2007年5月,中冶在北京成立了主营房地产业务的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置业),并将其作为集团房地产主营业务板块的领军企业。

与此同时,中冶还成为了首家进军保障房的央企。2008年下半年,中央出台的3年投资9000亿元的保障房建设计划,为中冶的房地产业务赢来了一次飞速发展的时机。

在业内看来,中冶置业以建设保障房和城市开发为其特长,并且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而中国中冶的央企背景,也使其在资金上有了依靠。

截至2012年底,中冶保障性住房项目有52个,总建筑面积为1757.95万平方米。

虽然中治的保障房毛利率从2009年的7.6%上升至2012年12.5%,但相比于商品房20%以上的收益率还是偏低,中冶更倾向于大力发展商品房建设。

2012年,在中冶的169个房地产项目中,商品房开发项目即达到100个,总建筑面积达2656.64万平方米。

在商品房与保障房之间的权衡上,中国中冶称,在产品策略上努力向商品房开发等高收益产品结构方向调整。

房地产业务收入放缓 /

截至2012年底,中国中冶拥有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待开发土地面积达到3307万平方米,较前一年的2074万平方米增加59.5%。

一位长期跟踪中国中冶的券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房地产开发角度,中冶去年的土地储备进一步增加,这说明中冶本身拿地速度要比项目开发速度快。

在经营业绩方面,2012年中冶房地产开发营业收入为252.65亿元,占所有业务板块的比例为11.26%。相比2011年207.55亿元的营业收入及8.84%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而在上述券商人士看来,虽然将房地产业务作为四大主营业务之一,但中冶开始涉足房地产,已经是房地产最黄金10年的尾声。“如今在地产业群雄并立且行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高峰期。”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称。

记者注意到,相比于2009年、2010年的增长幅度,中冶的房地产业务收入增速开始放缓。

2009年,中冶房地产业务收入由2008年的42亿元,猛增122%至94亿多元,2010年更是为其带来约250亿元的收入,增幅高达164%。进入2011年,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在政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购令”和房产税等多种行政和税收手段的抑制下进一步放缓。

记者注意到,自2010年以来,中冶在房地产的投资额度上,已经连续两年大幅减少。

其中,2011年其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额由2010年的433亿元减为370亿元;2012年,该数字则降至297亿元。

中国中冶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其房地产开发成本及房地产开发产品占存货原值总额的比重为57.7%,2009年,该比例仅为38%。

“房地产项目上,如果周转得好的话,就不会有太大影响。”上述券商人士表示,2012年中冶房地产销售不行,大量库存存在,给他们的现金流带来明显压力。

资金流状况受影响/

“2012年,工程承包、资源开发等行业都处于低迷甚至亏损状态,而房地产行业虽然受宏观调控,但也只是利润空间缩小而已。”在郭凡礼看来,在各主营业务中只有房地产开放一项为公司带来实际收入的情况是符合预期的。

然而,中冶在财报中承认,2012年由于国家行业政策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影响,对集团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了一定压力。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冶营业收入为2211.19亿元,同比减少3.94%。其中,占比最大的工程承包方面,2012年收入为1752.10亿元,较前一年下降超过56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中冶的资金回收及相应的财务状况受到了影响。2012年,中冶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67,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41,存货周转率为1.78。而在2011年,这组数据分别为:0.74、5.19、2.07。

前述接近中冶的人士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冶目前掌握大量土地储备,但苦于资金等方面掣肘,不得不放缓在房地产板块的开发。

去年10月,一则“下关地王开工即停工”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对下关中冶地王的再次关注。

据媒体报道,这幅出让总价超过200亿元的巨无霸地块,在出让两年之后,拆迁尚未全面展开。

对于该地块的最新进展,记者尝试联系中国中冶董秘康承业,但其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在接近中冶的人士看来,中冶并不是很激进,目前只是在观察中做出调整,只能说是小心谨慎地在推。

据悉,中国中冶2013年将主要聚焦冶金和房地产两大优势项目,同时,坚持适度多元的原则,开展资源板块和装备制作业板块业务。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则分析,即使房地产业务异军突起,但由于占比太少,依然不能反哺母公司业务。

巨亏探源

三项主业减收140亿 拉长战线埋隐患

 

每经记者 彭斐 郭梦仪 发自北京

2013年3月末,中国中冶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司2012年亏损69.52亿元,比预亏72亿元的数据略有减少,但较前一年42.43亿元的纯利,仍相差甚远。

2009年9月,中国中冶在上海、香港两地成功上市,并成为当年全球第二大IPO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2012年,中国中冶包括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在内的四大主业板块,除房地产开发外,其余3项均遭遇滑铁卢。

去年有三项主业减收

去年前3季度还盈利8.47亿元的中国中冶,在第四季度突然出现逆转,公司201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骤降至-69.52亿元。3月28日,中国中冶董事长经天亮在上海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致歉,董秘康承业鞠躬道歉。

经天亮表示,因业绩下降,国资委对中国中冶的评级已从B级降为D级。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D级已是国资委对央企考核的最低级别。

中国中冶在2012年董事会工作报告中提到: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影响,2012年公司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受个别亏损企业和项目影响,公司整体业绩出现大额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亏损主要来自于对中国中冶投资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葫芦岛有色)、澳大利亚兰伯特角铁矿资产等项目的近百亿元减值计提。

“个别企业和项目的大额减值,以及与母公司之间的股权转换,从表面来看是一个双赢选择,但究其根本,亏损主要是由中国中冶承担。”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中冶所涵盖的四大主业中,导致中国中冶亏损近70亿元的项目,主要来自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

而在中国中冶2012年的营业收入构成中,工程承包占比最大达到78.06%,其次分别为:房地产开发11.26%,装备制造5.08%,资源开发3.25%。

在一位接近中国中冶的人士看来,在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的2012年,主要为金属行业服务的中国中冶,其与金属产业相关板块的业绩,亦不同程度受到拖累。

中国中冶2012年报显示,作为公司的传统核心业务,工程承包去年营收1752.10亿元,较前一年减少56.36亿元;装备制造和资源开发分别减收30.09亿元、54.11亿元。

“中国中冶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就像打工者一样,老板(金属企业)营业状况不好,他们的收入当然也不怎么样。”接近中国中冶的人士如是形容。

一味“做大”埋下隐患

实际上,中冶去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11.1亿元,较2011年营业总收入2301.7亿元,仅有4%的下滑。“粗看上述财务数据,会让人误以为公司去年成本控制上出现了问题。”有业内会计人士对此表示。不过,从中国中冶毛利率数据来看,去年的11.73%仅比上一年度的11.92%微微下滑了0.2个百分点。

对于巨亏的真实原因,中国中冶表示,主要是对旗下持有的葫芦岛有色应收款项、兰伯特角铁矿资产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

此外,再加上对承建的中信泰富西澳大利亚SINO铁矿工程承包项目合同预计总成本超出已认可的项目成本部分计提当期损失,以及多晶硅业务出现较大亏损等因素,从而导致了报告期内盈利水平的大幅下降。

“央企也想做大做强,中意多元化发展,可以理解。但战线太长,管理混乱,这也是个通病。”有业内人士如是批评。

一位业内资深研究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国中冶原计划在2008年末上市,而其中对兰伯特角铁矿等三个项目的迅速收购,多是为了上市事宜。

此外,中国中冶对于本身主营业务的上游产业的收购也在当年抓紧。2007~2008年,中国中冶收购了西澳的两处磁铁矿项目,分别是西澳SINO铁矿以及兰伯特角铁矿。

在郭凡礼看来,即便是出于未来战略布局考虑,中冶也应该集中优势专攻一点,而不是全面开花。

如今,中冶的多元策略出现了变化。在对2013年的工作展望中,中国中冶将未来公司的发展思路调整为:聚焦主业、做强做优、适度多元、稳健发展。

企业应对

断臂之后回到原点

每经记者 彭斐 郭梦仪 发自北京

中国中冶于1月31日发布预亏72亿元的公告,就有券商于2月1日开始了对中国中冶业绩的憧憬。券商预期的基础,源于境内外投资失利的中国中冶,果断选择了在2012年 “断臂”——进行了百亿元的减值准备和预损计提。

就在今年一季度,中国中冶迅速“脱贫”。4月27日,中国中冶一季报显示,该季公司盈利10.44亿元,同比增长20.88%。

但有研究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额减值以及与母公司之间的股权转换,从表面来看是一个双赢选择,而究其根本,亏损则主要是由中国中冶承担。

多元化战略酿下苦果

2007年收购葫芦岛有色,是中国中冶投资的一个失败典型。在1月底发布的预亏公告中,中国中冶持有的葫芦岛有色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68.9亿元。

“由于持续亏损,葫芦岛有色已严重资不抵债,贷款逾期,其所属资产存在明显减值迹象。”中国中冶如是公告称。

为了摆脱葫芦岛有色的拖累,中国中冶已经决定拟以8.60亿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葫芦岛有色77.5亿元的债权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中冶集团。

除葫芦岛有色外,中国中冶在海外的业务也不顺畅。澳大利亚兰伯特角资产计提探矿权减值准备23亿元,中信泰富西澳SINO铁矿项目计提当期损失30.4亿元。

对于上述项目的损失,中国中冶虽进行巨额资产减记,但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巨亏的根源则缘于其近年来一系列的投资失误。

“中国中冶是由原来冶金部的一些老国企合并组建的,历史问题比较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公司治理混乱。”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

中国中冶董事长经天亮公开承认,过去几年中国中冶的海外扩张并不顺利,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公司痛定思痛,决定未来仍要聚焦主业,做优做强,适度多元,健康发展。”

在2011年的一次中期业绩说明会上,经天亮表示,因受钢铁行业宏观调控影响,公司近年来大力推进业务多元化。

“多元化”发展,无法聚焦主业,是中国中冶主营业务业绩不佳的原因之一,在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安海轩眼中,这正是中国中冶给自己酿下的苦果。

以资源开发为例,中国中冶曾经对这一业务板块寄予厚望。中冶给资源开发板块设立了“以金属矿产品为主,以国内稀缺资源为主,以境外资源开发为主”的业务定位。

据中国中冶财报显示,2011、2012两年,资源开发的营业收入,在公司四大主业构成中,已经连续排在末尾。

中信证券研究部的相关数据则显示,2012年,若剔除多晶硅和营口项目亏损影响,公司传统设计、施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8.3亿元,同比增长4.8%。

收缩战线回归主业

一位接近中国中冶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高层在年初的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止血”,清理整顿亏损企业,“聚焦主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冶近期已经做出一些收缩业务战线的动作,并将重点放在了此前主要的“出血点”。

今年2月5日,中国中冶与控股股东中冶集团签署了《债权转让协议》,将公司持有的对葫芦岛有色约77.5亿元的债权以8.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冶集团。

而在2012年12月31日,中国中冶已将葫芦岛有色51.06%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中冶集团。

对于西澳大利亚SINO铁矿工程,中冶董事长经天亮表态,待2013年4月15日完成第二条主工艺生产线后,其项目总包业务由中信集团来承担,中国中冶提供设计和施工进行分包。

对于兰伯特角铁矿资产,中冶副总裁张兆祥表示,由于税率及成本等的大幅上升,目前不具备开发建设的条件,现在属于待处置资产,正接触买家。

在当前铁矿石、有色金属、多晶硅等行业并不景气的背景下,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认为,此时处置不良资产、收缩业务规模,可以帮助企业更为轻松地应对未来市场的挑战。

由此可见,大幅收缩矿产资源投资、大力发展工程承包主业,已成为中国中冶接下来若干年的发展定位。

而在处理了上述计提资产后,今年一季度,中国中冶迅速“脱贫”。能够成为几大巨亏央企中“变脸”最为迅速的一家,中国中冶表示,主要系公司毛利增加和期间费用减少所致。

责编 祝裕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