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成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产品仍缺核心竞争力

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应如何看待这一成绩?我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产品仍缺核心竞争力

对外贸易,要大更要强

商务部网站3月1日发布消息,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应如何看待这一成绩?我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1978—2013年,外贸总额从206亿美元增至4.16万亿美元

2013年12月19日下午,在济南海关驻莱芜办事处,一家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进口澳大利亚的铁矿砂报关。这份进口报关单,成为中国年度进出口总值超过4万亿美元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迸发出蓬勃生命力。1978—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4%。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力量,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7%—20%,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中国外贸发展还增进了主要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

近年来,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出口产业低成本优势弱化的新形势,我国外贸行业致力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贸易伙伴更趋多元,欧美日传统市场份额下滑,东盟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点。贸易区域布局更趋协调,广东、江苏等7省市对外贸易比重下降,中西部地区贸易活跃。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消费品、部分资源产品等进口增长较快。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中国外贸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国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的绩效体现。

  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

成绩固然可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认为,还应冷静地看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还存在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与制造业竞争力形成明显反差。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计算机服务、商务流程外包等一些新兴服务出口快速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

我国外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性产能过剩导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外需不足抑制我国出口增长。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产业升级的压力更大。”隆国强说。

从内部环境看,支撑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快速转换。长期以来,得益于低成本的劳动力,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密集环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148美元提升到2013年的6600多美元,制造业普工工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出口导向道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我国必须从发挥劳动力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实现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价值链升级为新目标。”隆国强说。

 专家建议减少贸易障碍、降低交易成本

“首先要着力增强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隆国强说,我国的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与政策,保护过度,开放不够,国际竞争不足。下一步,应在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尽快实行开放发展战略,稳步引入国际竞争。同时,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优化研发资源配置。

对于弥补服务贸易短板,隆国强认为,应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扩大准入,鼓励创新和平等竞争;重点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牢牢把握服务外包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至关重要。”霍建国说,宏观层面,应继续简化市场准入条件及政府的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微观层面,从2014年起,应加快研究推动进出口贸易报关单一窗口建设,从贸易便利化涉及的各个环节,减少贸易障碍、降低交易成本。

隆国强认为,随着我国比较优势的转换,必须有一大批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源,支撑经贸大国地位与推动我国竞争力的升级。应抓住海外低成本并购的机遇,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

霍建国表示,目前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外贸政策的统一性仍然没有解决,存在着政出多门的现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衔接不够,未能发挥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互促进作用等。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这两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新亮点。据测算,2012年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突破1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超过30%,远高于同期我国一般贸易增长水平。

专家认为,下一步,应推动各地出台配套政策,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增长。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3/02/nw.D110000renmrb_20140302_1-02.htm

商务部长党报撰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牢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成就来之不易,前路并不平坦。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惟有加快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部贸易发展史,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之一,直到明代和清代前期仍保持着经济贸易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1840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也由此丧失主权,成为半殖民地对外贸易。新中国的成立,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对外经济贸易主导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对外贸易开始艰难起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对外贸易迸发出蓬勃生命力,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我国对外贸易始于先秦,盛于宋元,衰于晚清,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快速发展,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1978—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4%。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左右,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我国对外贸易真正让13亿人的中国梦和70亿人的世界梦息息相关。我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从南太岛国到非洲大陆,从欧亚大陆东端到大西洋两岸,全世界都在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已经真正变成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开创了发展中大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壮大的成功范例。我国对外贸易的丰富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正能量,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视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带给我们喜悦的同时,更多的是冷静和忧思。当前,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审视我国对外贸易,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创新发展的基础亟待加强。创新是支撑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源泉。当代国际市场竞争,根本上是创新能力之争。长期以来,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价值低。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

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我国虽已成为货物贸易大国,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但也是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逆差大国,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我国服务出口结构也不够优化,金融、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比还比较低。

贸易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多年来,国家不断改革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通关便利化等政策措施,营商环境总体上有了显著改善,但单向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较多,有促有限、有出有进的双向调控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如何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外贸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总的看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持续高增长阶段。国内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是发展对外贸易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开拓进取,建设贸易强国

登顶之路,殊为不易。要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下去,更加艰难。我们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新优势为重点,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以互利共赢为宗旨,加快调整进出口战略,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坚持开放引领,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有量还要质,有大还要强。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思维,按照布局平衡、以质取胜、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原则,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和时尚内涵,稳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体现新时期外贸发展要求的外贸促进政策,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贸易促进体系。加快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促进进口与出口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投资协定谈判和涉外经贸法律法规修订,深化财税、投资、金融、外汇、流通等领域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外贸主体活力。健全反垄断、贸易救济和产业安全审查等工作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大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今后,我们必须更多走向国际治理前台,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参与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加强贸易政策协调,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外贸战线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贸易强国目标一定能实现,对外贸易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作者为商务部部长) (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3/02/nw.D110000renmrb_20140302_1-07.htm

责编 刘燕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