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国资改革 解开控股“心结” 激发国企活力

焦点话题

本报记者毛万熙

两会期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很多代表委员针对国企改革的建议。国资出资人担心失去对国企的控制权,国企郁闷改革方向不明,民资则抱怨参股比例受限,局面似乎处于胶着状态。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应允许民资在竞争性国企中获得其所看重的控股股东资格。如果这一“心结”不解开,那么即使栽下梧桐树,也未必能引来金凤凰。除基金类投资者外,大多数民资参股国企并非为了做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者,而是想获得发言权,以完善企业体制机制、创造更大利润。

对于各级国资部门而言,简政放权并非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唯有舍得放手,才能真正激发国企的活力、增强国企的竞争力,使国资监管体制由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可在竞争性国企保留30%左右的国有股并作为优先股划拨国资经营公司持有,余下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使竞争性国企完全走向市场。

责编 叶峰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