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悄然“定向降息” 万亿巨资备战A股

央行已悄然启动“定向降息”
真是说来就来,刚刚还在讨论央行即将推出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话音未落,抵押补充贷款(PSL)紧跟着就悄悄问世了。据报道,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从央行获得3年期1万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PSL),用来支持国开行的住宅金融事业部,只是目前还没确定用何种资产作为这一贷款的抵押。
数周前,笔者曾在本专栏文章《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面临改变》中提到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缩写为PSL):“这东西与再贷款相同的方面是都向央行贷款,不同的方面是,再贷款是信用贷款,而PSL需要抵押,其目的是为了影响市场中期利率。我估计,未来商业银行说不定可以拿地方债或者房地产抵押证券去向央行贷款获得货币,而对央行来说,又多了一款调控市场的工具。”
得强调一下,央行目前还没有拿出可作为PSL抵押资产的清单,我上面这个估计不作数。但推想地方债作为抵押资产,肯定是比较有把握的,国债和地方债应该是PSL当然的抵押资产。至于房地产抵押证券会不会被当作PSL的抵押资产,我想暂时还不会,将来就不好说了。也不看看这PSL第一单是干什么的,是为国开行成立住宅金融事业部的,这个住宅金融事业部未来会不会发展成为类似美国“两房”那样的金融机构?估计差不太远,但这是另一个重要话题,我们另文再说,此处按下不表。
为什么央行现在就急急忙忙地推出PSL呢?外汇占款剧降肯定是原因之一,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稳增长的资金缺口巨大,差钱。上周才公布的数据,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20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而去年同期名义增长19.8%,实际增长19.4%,也就是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6个百分点。有人测算,房地产投资增长每回落3个百分点,政府就需要增加接近于4万亿的投资来填补,可见这6个百分点的回落,带来的投资缺口有多大!并且,地方债今年还有2.4万亿到期。明乎此,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半年新增债券发行量高达5.53万亿,同比有31.99%的增长,考虑到下半年房地产趋势,政府的债务扩张规模可能还得加大。
事情明摆着,稳增长大手笔花钱,必然推高市场利率,如若降息,那相当于“大水漫灌”,对企业去杠杆调结构不利,必须要定向调控,搞“喷灌”“滴灌”,而PSL就相当于一种“滴灌”工具。举例来说,如果商业银行可以将地方债作为抵押资产,向央行申请一笔PSL,那么,央行就可以通过调控PSL的利率,进一步影响地方债的发行利率,同理,央行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影响棚户改造、铁路建设等资金的利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市场将PSL称为“定向调息”工具。据说,国开行的那笔PSL,利率低于6%,用途是棚户区改造,这笔贷款的落定,标志着央行的“定向降息”已悄悄拉开大幕。
换个角度来说,PSL其实又是一种中国版的量化宽松工具,它的规模和力度目前尚不清楚,但方向是清晰的,定向于推进城市化建设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目的是为了稳增长,以防止经济硬着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中国经济来说,靠政府债务扩张来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需要接受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的现实,债务换增长的搞法,不是不可以,只是已玩了多年,继续下去的空间确实不多了。
万亿人民币屯港备战沪港通
第二轮测试券商翻番
在沪港通正式实施日益临近的情况下,大量的海外机构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借道沪港通投资中国股市。
据悉,“港股通”的第二轮模拟测试将在本周三再次启动。此次参加测试的券商家数比之前多了一倍,达到了30余家。按照港交所拟定的时间表,7月2日至8月15日,参与券商可以进行沪港通专用网关(CCOG)端对端测试。记者获悉,下一步,上交所及港交所将有可能就沪港通开展全球路演,向海外推介沪港通交易。
随着沪港通的日益临近,大量的海外人民币资金也开始“屯兵备战”。来自香港金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经达到了9558亿元,其中活期及储蓄存款为1584亿元,定期存款则为7973亿元。而在2013年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则为8605亿元,也就是说,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就增加了953亿元。
国际资金跟踪监测机构EPFR的统计显示,在截至7月16日当周,亚洲(除日本外)股基已经连续第六周实现资金净流入,而中国在其中表现抢眼,在过去的6周中第五次实现净吸金。
数据则显示,6月至今,在港上市的RQFII-ETF基金出现了大规模申购的情况。6月1日至7月20日,纳入统计的14只RQFII基金,净申购额超过14.36亿份。其中,南方A50净申购额高达11.64亿份,博时FA50净申购额高达2.88亿份,华夏沪深300ETF净申购额达4905万份。与此同时,6月QFII开户热情依然高涨,上月QFII在沪深两市新开立了29个账户,总开户数达到723个。目前,RQFII试点已经扩大到香港地区、伦敦、新加坡、法国、韩国和德国,投资额度合计6400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底,已有84家境外机构获批RQFII资格,累计获批额度约2500亿元人民币。
与海外资本市场热火朝天的走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估值已具备优势的A股市场在存量资金博弈中持续羸弱。在此情形下,来自海外机构的基金管理人又是如何看待目前的A股市场的呢?
日前,在青岛举办的“2014年诺亚财富创新财富管理论坛”间隙,记者采访到多位来自海外资产管理机构的中国区投资部负责人。他们认为海外资金对A股市场有兴趣,但同时也有来自透明度不足、经济下行风险等方面顾虑。
“整体来讲,很多境外投资者对A股市场,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南方东英执行董事林忆芬称。
最近,林忆芬去欧洲做了一次路演,很多海外投资人都关注到中国资本市场,因为在欧洲“负利率”情况下,他们都希望寻找本土之外的投资机会,来实现他们的全球化资金配置,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股市,A股自然是他们重点考虑对象。
不过,谈及A股市场,林忆芬称海外投资人也有很多担心的地方,比如他们担心中国内地市场的透明度不够,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有就是外汇管制问题。
相比之下,海外资金更多都将中国香港市场作为一个投资标的,因为中国香港经济和股市与中国内地关联度很高,他们可以通过投资香港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回报,而并不用担心透明度、流动性等顾虑。
“A股现在具备了非常好的一个投资条件,其市盈率在历史低位,且中国内地正在进行一系列结构性改革,这都意味着A股正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会。”谈及A股市场,荷宝投资中国区首席代表陆敏持乐观态度。
陆敏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大约有2.5亿美金QFII额度,主要是为海外基金配置A股。过去几年,他们曾到欧美做过多次路演,但为什么海外投资者并没有大规模进入A股市场呢?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内地QFII的制度设置,不太有利于海外资金方便的进出,包括QFII的一些资金进出机制,不是很方便境外投资者资金进出;二是中国内地很多好公司在香港已经上市了,从投资的角度,外资如果能在香港投到能代表中国经济的优秀公司,就不太愿意到A股了。
谈及QFII在A股市场的运作,陆敏对记者坦言,如果中国内地将QFII投资端的可选投资工具放开,相信会有更多的投资人愿意进来。不过,从他所在的公司的角度讲,这面临一个巨大的瓶颈,因为现行的QFII法规规定不能使用对冲基金,这制约了他们进一步在A股市场投QFII的深度和广度。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信安投资全球股票基金经理李晓西表示,之所以海外资金对A股市场持谨慎态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面临更多的调整和挑战。首先,从2003年开始,中国在市场投放过多的信贷,从2003年2013年,信贷增长年均在18%以上;第二,中国内地的利率是很高。利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太快,这都对企业盈利也有一定影响;第三,中国内地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放缓,大宗商品首当其冲,而房价也存在下行风险。(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