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推BITT谈判 或成亚太区域一体化第三路径
国经中心认为,BITT是从中美BIT到建立难度更大、标准更高的中美自贸区(FTA)的重要过渡。除了东盟十国主导的RCEP亚洲路径、美国主导的TPP路径之外,通过BITT框架下的努力,或形成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路径。
每经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推进中美BITT谈判,我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而且意义重大。”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经中心)副理事长张晓强10月29日表示。所谓的BITT谈判,即是在BIT(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基础上,加上了贸易协定(Trade)这个T。
国经中心认为,BITT是从中美BIT到建立难度更大、标准更高的中美自贸区(FTA)的重要过渡。除了东盟十国主导的RCEP亚洲路径、美国主导的TPP路径之外,通过BITT框架下的努力,或形成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路径。
是中美自贸区的重要过渡
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BITT倡议,是国经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今年7月22日、23日举行的第六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提出的。中美经贸关系一直被喻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2012年,在中美工商领袖与前高官对话会第三轮会议上,中美与会者提出了开启中美自由贸易区谈判。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时至今日,虽然中美双方已建立了90多个政府间对话机制,但阻碍两国经贸关系的实质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中美之间的合作目前更多的是对话性的平台,而非制度化的机制,解决问题的成效有限。
国经中心《中美FTA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缺乏制度保障,无疑将影响中美长期合作的稳定性、可预见性。而中美自贸区的构建,将会使双方的经贸关系驶入制度化轨道,最终为中美双边关系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但是,直接建立自贸区并不容易。“从涵概的问题看,BITT比高水平的FTA要小,但是它能够涵概中美经贸的关键领域。”张晓强介绍道,建立中美自贸区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中美双方尽快完成BIT谈判;第二步,在BIT的基础上,加入贸易协定的谈判,争取尽快启动BITT谈判;第三步,在BITT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中美FTA谈判。最终推动亚太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建立亚太自贸区(FTAAP)。
将涵盖七大领域
根据国经中心的上述报告,中美BITT将涵盖关税、投资、农业、服务贸易、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技术合作7个领域。
在关税方面,重点在于货物贸易减免关税和减少非关税措施。2013年中国关税总水平是9.8%,美国平均关税水平是4%。国经中心提出,在BITT框架下,中美双方的关税总水平可通过努力,近期各自降低到原来的1/2,中期降低到原来的1/4,长期向零关税迈进。“当然还涉及到美国减除对中国民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对‘双反’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在政府采购方面,张晓强说,政府采购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10%以上,2013年全球经济总量约为75万亿美元,政府采购接近10万亿美元,今后中美两国的政府采购规模可能各自都会超过1万亿美元。
中美两国就国有企业是否应完全纳入政府企业范畴一直有分歧,中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的多边政府采购协议(GPA)。张晓强为此建议,可以考虑借鉴负面清单的方式,标明政府的内涵。
在产业技术合作领域,中美双方的合作空间巨大。美国的桥梁、铁路、公路、航空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多有老化,需要更新。这方面,到2020年,美国至少需要3.6万亿美元甚至更多的投资。而中国有这样的投资需求,同时中国在高铁、桥梁、机场和电力等方面已经有较强的建设能力和价格竞争力,所以双方有条件进行深度合作。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存两路径
美国、中国、日本是全球GDP排名前三的国家。也因此,亚太区域发展一体化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来说格外重要。也因此,在将要举行的APEC会议上,亚太自贸区的启动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目前,实现亚太区域一体化有两条正在推进的路径。张晓强说,一条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TPP),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美国路线图”。另一条是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被称为亚洲路线图。
“如果这两条路径最终形成竞争,把握不当,会出现一种碎片化的趋势。”张晓强说,“因此我们研究认为,如果中美之间能够抓紧时间,在三年之内真正启动中美BIT谈判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贸易T的谈判,将来通过BITT的努力,中国加入TPP,美国加入RCEP,最终使TPP和RCEP融为一体。这将有利于推动亚太区域经贸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