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圈为什么看不上小米式公寓?谁是下一个雷军?
今天还是想说说You+国际青年社区(刘洋跟我们说,他们现在改名了,不叫公寓叫社区了,立意立马不同了)。
每经编辑 蔡雅芸

转载请标明——
文章作者:尚希
文章来源:邦地产
欢迎关注邦地产~
今天还是想说说You+国际青年社区(刘洋跟我们说,他们现在改名了,不叫公寓叫社区了,立意立马不同了)。
昨天邦地产组了个小局,把不同圈子对于You+国际青年社区的看法及吐槽收集了一下,结果发现挺有意思,一位开发商小伙伴就说,还是地产圈的吐槽最激烈。这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看的太明白,又也许是因为看的没那么明白。
这倒不是谁动了谁奶酪的问题,这种冲突感似曾相识,有点像《星际穿越》里三维空间与五维空间的平行交叠冲突,我们在三维空间里习惯把所有异象推在Ghost身上,但那个Ghost何尝不是来自未来的先知。
地产圈的朋友(不是开发商)从不同角度看空You+国际青年社区的模式,但是发现没有,许多人仍然站在传统房地产的立场上,讲成本,讲收益,讲产权……这与互联网圈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真是不在一个频道上。You+国际青年社区的模式有无前途?是不是真的是“骗你一千遍”?其实最有发言权的是雷军。要读懂这笔投资,就要去看懂雷军。
雷军的伙伴、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他的《参与感》一书中写道:
邦地产小编可是认真研读过此书滴~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碑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
其中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是弱用户关系向更好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所以我们常说“吐槽也是一种参与”;其次是荣誉和利益,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
“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
在《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一章中,黎万强讲述了当年做MIUI时,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
正是这样用户深度参与的机制,让MIUI收获了令人吃惊的好口碑和增长速度。这份口碑,也构成了小米在日后发布手机后,火爆的用户基础。
小米崇尚“每个用户都是明星”,因此要引爆线下的“参与感”。方法就是做了“爆米花”线下活动,实际上就是用户见面会。“爆米花”活动不是路演,不做产品体验,也不做广告,就是和大家一起玩,是用户展示自己和认识新朋友的舞台。
不知道你读懂了上面几段话没有?
You+国际青年社区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单品+爆款+固定人群粉丝。300平米的大厅,60寸投影仪,个性化装修,各种狗血机关,只有“自己人”才能进入才能懂。这不就是互联网爆款思维么?
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说: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线,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难。
维基百科就是这种用户模式的产物。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仅使用产品,还拥有产品,拥有感使用户遇到问题后不仅不会吐槽,还会参与改进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所以,在面向消费终端的行业中,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房地产行业,更是一种面向消费终端的行业,但是You+一事就如一张试纸,测出了行业中仍然有不少人是“工程思维模式”。只凭一拨所谓专业人士按自己的想法修好房子,就想大卖,这在过去的卖方市场上行得通,在现在及以后的买方市场上就难说了。
邦地产小编遍览最近的跟踪分析文章,发现公号“天下第一八婆”《别着急拍死雷军的公寓?你确信你看懂了?》一文,较为靠谱,她说:雷军的野心不是做手机第一,而是统领你未来的生活。她还告诫说,不要一有个新鲜事物就直接拍死,多看看人家的好。房地产传统思维,才是制约我们困扰我们的最根本原因。
说回You+的事儿。
邦地产稿件真身~
一位开发商小伙伴跟邦地产小编说,开发商赚的都是快钱,根本不屑于赚慢钱,只有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琢磨怎么做增值服务、附加服务,“不说别的,要是大家把所有单元入户大厅能打造成一个业主交流的场地,或者小酒吧,这都会是不小的生意,但开发商实在看不上。”他感叹,别说是互联网颠覆房地产,其实靠自己就能颠覆自己。
别忘了,开发商的背后还站着一堆投资人,他们的眼里只有五个字:投资收益比。所以,谁有闲工夫听你讲理念讲情怀讲趋势呢?真金白银赚到了,才是硬道理。
但在最近的数次采访中,邦地产经常会听到有房企高层说,为什么房地产就不能做成有情怀的行业?我们也想像小米,像锤子手机那样,拥趸无数。但房子毕竟是大宗商品,北京五环一套房够买一车的小米+锤子,粉丝也得有钱才行。
所以当一个有情怀的租房产品出现时,戳中泪点,引爆话题。
看到You+国际青年社区的第一眼,我想起当年看电视剧《奋斗》里的“心碎乌托邦”。
当年看的,至今仍感动~小编好肤浅,捂脸跑开~
当时还年轻的我就憧憬:如果自己能够和一帮好友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绝对够酷炫。虽然我没能实地去感受You+国际青年社区——据说我们的区同学在实地探访广州项目后,兴奋得一晚没睡着,感慨青春感慨梦想——但那种邻里之间的温情,是每一个在外漂泊的青年都热盼的。如果你没有去过北京曾经的唐家岭,如果你不曾留意每间高楼大厦隐匿在地平线以下的房屋,你绝对不懂租房的苦。
这几天,被邦地产挑起的You+话题一直被外界热炒,各路大神纷纷发言表态,指点江山。小编也一直在找人聊这个话题,剖析这种模式。真是不容易,又被小编挖到了一点小小的独家——北京很快也会有两个类似项目出现。
目前参与北京项目运作的内部人士向邦地产透露:“这个市场前景特别巨大,目前我们已经在谈的两个项目,还处于保密阶段,但青年公寓这种产品未来会非常多,核心目标就是要用资本的力量把高房租打下来,通过结合年轻人的生活消费,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
北京,北京~~
至于资本为什么如此看重这类产品,这位匿名人士也说,目前北京市场每年释放出来的租房需求,保守估计是在1000亿元。租房常见的“押一付三”的支付模式,如果按照一个月1500元的房租计算,交付的押金对运营公司来说就是长期免税的资金沉淀,“资本也会考虑,如果复制的社区越来越多,资金池自然会越来越大。”
这只是一方面。这位好心的匿名人士跟邦地产透露,北京这两个项目,已经获得了相关官方部门的认可,“通过改造一些空置的厂房厂矿,拆不掉的厂区可以作为青年公寓,一方面盘活了国有资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租金成本。”
邦地产了解到,未来这样的青年公寓在北京的租金一居大概1500元/月,二居是2000元/月。“这类项目改造成本并不大,一般一个项目三四百户整体操作下来3000万左右。”
该匿名人士作为地产圈内人,其实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东西都是赔着钱在做,为什么?滴滴打车、京东,照样赔钱,资本市场照样认可。再说得煽情一点,一旦成功,我们一定不会让‘北漂’的孩子因为付不起房租而哭着离开。”
邦地产君争取未来在第一时间为您揭开北京“小米式公寓”的神秘面纱,以飨粉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