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地产千亿计划出炉 李明力推“背包人”计划

“未来五年,我们的销售额要接近千亿。”3月底的一天,在北京东三环一家创意园的咖啡馆里,远洋地产总裁李明表情轻松地吐出这个数字,向记者描绘着远洋未来五年千亿的发展图景。

每经编辑 杜静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邦地产记者 杜静

“未来五年,我们的销售额要接近千亿。”3月底的一天,在北京东三环一家创意园的咖啡馆里,远洋地产总裁李明表情轻松地吐出这个数字,向记者描绘着远洋未来五年千亿的发展图景。

然而,对他来说,这个任务远不是说出来那么轻松。远洋地产2014年协议销售总额突破400亿元,但今年的销售目标只是在这一基础上增长了5%。与此同时,毛利率也在2014年下跌至21%,创远洋地产历史最低。

2015年,李明和他的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推出“海鸥IV”战略规划。但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是李明和他的团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千亿目标寄望“背包人”

2015年,李明和他的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推出“海鸥IV”战略规划。在这个新的战略规划中,远洋地产要从单一的增量开发为主,转向四元业务,其比例为“4321”。尽管远洋的业务格局分属四个板块,但业务重点仍然在房地产开发上,这预示着远洋地产未来五年的主业其实已经确定--仍然延续房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

然而,要靠远洋现有的资源,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规模,谈何容易。“过去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以及2011年提出的三年内打造10个购物中心的发展战略,让远洋走了一些弯路。”兰德咨询公司总裁宋延庆表示,三四线城市去化速度慢,库存也一直处于高位。

李明似乎更早看到了这一问题,早在2013年,远洋就开始土地储备结构的调整。据他透露,2014年,远洋新增700多万平方米一线城市土地储备资源,同时出售三四线城市土地储备约600万平方米,至此,一线城市土地价值占比45%,二线城市土地价值占比50%。

这样的土地布局,能否有效保证远洋地产提高毛利,仍然存疑。李明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他更多地谈及公司正在进行的一项管理改革——“背包人”计划会对远洋五年千亿目标有怎样的支持作用。

在过去五年中,远洋将房地产开发分解成足够细致的17000件任务。远洋推行的全新工作模式:每个项目公司不设固定的长期岗位,有需要时,从人才池中调配合适的人,让他/她从17000个分解任务中选择自己擅长的“任务包”,“背包”上岗,这个“任务包”相关的责任和激励都直接给到个人。

在房地产行业,拿地被认为是决定整个项目盈利与否的最重要环节,决定了项目内部回报率高低70%的因素。由于前期拿地失误,定位出错,而导致项目最终销售乏力,周转速度缓慢,各个部门负责人相互推诿责任的案例并不少见。“背包人”计划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疑问。

用金融工具拓展地产业务

远洋地产的背包制,一定程度上和远洋未来五年的金融化有关。本质而言,远洋将房地产开发分解成17000件任务,和制造业将复杂的制造过程分解成动作简单的流水线生产,思路极为接近,为的是尽最大可能实现资金的高周转,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难度。

对金融企业而言,这样的开发流程,更便于他们管控投资风险,使他们更好地参与远洋地产具体项目的投融资。“毫无疑问,管理流程的调整让远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在整个金融链条上增加了金融端对远洋的信任。”在睿信致成管理咨询董事总经理薛迥文看来,这一制度的成效更多的取决于“背包人”计划实施的具体成效。

尽管不愿意谈及,换下西装、摘下领带,穿着淡蓝色的暗格休闲衬衫的李明面对记者的追问,还是解释了远洋版“房地产金融”的思路。

“我怎么接近千亿?还学同行、学老大哥,把开发项目从100个变成200个、300个?这肯定不行。”李明表示,在四元业务下,远洋将用金融的工具和方法拓展房地产业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开银行、自行开发金融产品。

从海外房企铁狮门、凯德,到国内房企万科、万达、绿地,都先后发力房地产金融。远洋地产的轻资产之路又将何去何从?

李明对远洋金融部门提出两点要求:第一,金融部门要在企业战略下协同主业发展;第二,做市场化的金融部门,运用资本撬动业务。权力下放给“背包人”,连奖金都自己发,但是要考核管理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指标体系跟上市公司一样就行了。”

宋延庆认为,远洋地产的品牌和产品能否满足小股操盘的轻资产模式,存在一定的疑问。年报显示,远洋地产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0.69%,这一数据和万科、保利、中海、方兴等同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远洋要和这些同行争资金,显然会处于劣势。和净资产收益率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保利和中海相比,远洋的回报率只不过是他们的一半左右。

对李明和他所带领的远洋团队来说,如何深度挖掘项目开发价值,进一步提高开发毛利,将最终决定“海鸥IV”计划的成败。但行事低调稳重的李明比任何人都明白,2015年将是远洋艰苦的一年。“要调整就要付出代价,要承受一些东西,但企业必须调整。”

   

责编 蔡雅芸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