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中国要建设与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

12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提出,建设一个与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不仅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辛夷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王辛夷

中国的金融改革亟须突破。

在12月27日举行的“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12月谈暨永安期货第二届“东方智慧”财富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提出,建设一个与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不仅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换言之,如果说没有一个“大国金融结构”与之相匹配,未来中国的经济会遇到很大困难。

吴晓求首先提出,所谓“大国金融结构”具有三个要素:即人民币可自由交易并成为国际重要储备型货币,发达健康并且透明开放的市场,以及透明、法制的金融环境。

如果用这三条标准来对中国现有金融结构进行考量就不难发现,尽管近年来金融改革取得多重突破,但中国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金融”还有差距。

在吴晓求看来,要想建立大国金融结构也需要从供给侧改革中找办法。他认为,当前资本市场供给的结构、效率和质量都尚存不足,“也就是说这种资产供给还难以形成全球重要的金融,所以必须进行完善和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GDP到2020年达到83万亿左右。吴晓求提出,如果到那个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差不多83万亿左右,也就是说证券化率在100%,就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市场。

要发展市场、进行市场改革,头一个要改的就是股票发行核准制变注册制。吴晓求认为,这一改革会使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优化整个市场的供给结构,提升市场的供给效率,同时也将金融监管的中心从市场准入移至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方面。

责编 王可然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