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替罪羊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宋双
◎每经记者 宋双
“分级基金死了”。
尽管去年底就已经“病危”,但这一原本属于中国公募基金市场18年来难得的原创且独有产品,曾经充满着激情和想象力,却因为股市大跌,杠杆的“原罪”,基金公司和投资者的联手葬送,终于功难抵过,大势去矣。
也许这是一场“你情我愿”的误会。分级基金被过度营销,给了不适合投资如此高风险产品的普通人群,普通人群不切实际的超高杠杆需求又增加了基金公司的供给输出。但该配合B类份额演出的股市却视而不见,大涨之后大跌,对的产品找不到对的人,所以这场误会的结果是,一刀切,谁也没得玩了。
很多事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追根溯源,暴露的却是相同而又永恒的矛盾:基金公司一拥而上随行就市,却与个人投资者风险收益不匹配。但之前没有任何一次的矛盾爆发会如此激烈:营销货币基金不会让谁倾家荡产,营销债券基金不会,甚至绝大多数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也不会,最早出海的几只QDII基金或许也甘拜下风;而分级基金去年卖得如火如荼,下折的巨大风险已经超过了当时股票投资的损失,大量财富蒸发于一夜之间,人们懵了,惊动了管理层。
因此“分级基金之死”,并不只是一类产品的“消失”,而是给了行业一个彻底反思的机会:到底基金公司应该如何把握营销节奏?到底投资者如何才能阻止内心的小恶魔?有一句话可能特别适合: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曾经亲耳听过一些很职业化的观点,基金公司是商业机构,没有义务在市场5000点时不发行分级基金,更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打赢规模之仗,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大公司。这似乎无可厚非,在这种观点面前,要是想提一提所谓的公募社会责任也是如鲠在喉。也许在这些观点看来社会责任是行业光环,只是宣传时拿来加分的,除此之外和自己无关。
虽然有这些观点存在,但也有基金公司已经反思了分级基金,甚至反思得很早。去年5、6月行情最热的时候就有公司留了一手,没有跟风继续扎堆发行分级基金,这就可能少了几只下折的产品,所谓的良心基金公司当如是。
而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确实普遍缺乏自我认知。能够清楚了解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太少,但渴望超高收益的却太多:什么都不懂就敢买分级,渴望一次赚一套房,但自己脆弱的心理和资金实力却根本亏不起一套房,这完全违背了风险与收益的守恒原理。要为自己理财确实很难,也许钱不多,但知识不能少,要不然炒股被割韭菜,买基金被下折,说不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最终连通胀都跑不赢,还不得不感叹生活真的太艰难。
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分级基金被这个矛盾害苦了。公募基金风风雨雨18年,这几乎是管理层第一次出手干预暂停某一类细分领域产品。其实,之前已经有许多循序渐进的控制展开,比如提高门槛申购分级基金必须5万元起、限制股票型分级基金的杠杆倍数、多空分级产品难产和暂停所有分级基金注册审批等,但最终还是祭出了杀手锏。管理层对于投资者的爱,虽然有些“粗鲁”,但也急切和真挚。
如果午夜梦回,您忘记了下折的痛,怀念起分级基金;如果某一天市场反弹,您忍不住想念分级基金的超额收益,不要忘记,是基金公司和投资者联合葬送了分级基金,它只是矛盾的替罪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