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献计粤港澳大湾区:区内城市如何亲上加亲?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段倩倩 每经编辑 文多
每经记者 段倩倩 每经编辑 文多
5月12日,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再度发力,珠海港(000507,SZ)、深赤湾A(000022,SZ)、盐田港(000088,SZ)等强势崛起,珠海港甚至被拉出涨停。
同一天,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在深圳举行,记者在该论坛上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由来已久,为政界和学界人士所熟知,被寄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厚望。各方人士对大湾区概念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规划将正式落地充满期待,对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掣肘之处亦提出建议。
大湾区经济总量突出
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4月11日,李克强会见下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时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
在全球区域经济中,背靠湾区的城市群拥有天然的港口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独树一帜。当前全球顶级城市群大多分布在湾区内,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东莞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目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江河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粤港澳湾区的城市群,亦集纳了可观的经济总量。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将近1.4万亿美元,深圳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处长卢文彬提到,“如果单纯按体量来说,可以说我们(粤港澳湾区)是世界一流的。”
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指出,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可实现优势互补。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做到了“极端的好”,帮助其GDP实现连年增长,在这点上,深圳和香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深圳40%的GDP来自于制造业,而香港工业几乎是0,但金融业占比非常大,服务业也占到36%,如果把深圳香港综合起来,那深港的产业结构和新加坡是非常接近的。”
湾区11城如何进一步互联互通?
城市间的合作亦被寄予厚望,但另一方面,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湾区多是在市场的推动下自发形成,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带有鲜明的行政规划色彩,大湾区11个城市在人才、信息、物流等互联互通上仍有很多路要走。
卢文彬就此指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门都敞开了,小门关着,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了很多年,但依然有好多政策没有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最大的意义是能够把政策真正落地,让粤港澳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真正便捷高效地流通。”
除了信息等资源要素的互联互通外,大湾区城市群如何合作也是论坛高频讨论的问题。目前尚未细化政策出台,大湾区究竟是一个城市群空间规划还是产业合作规划仍然还没确定,11个城市如何分工定位、齐头并进依旧困扰着外界,且学界、商界、政界人士普遍认为,11城的协同合作仍有障碍需排除。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不仅包含了广州、深圳这两个内地首屈一指的一线城市,香港、澳门亦被纳入其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在各个城市发展比较好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龙头”之争,另一方面,“涉及港澳问题的时候就很重要了,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怎么样跨境、跨越不同的文化很重要。”
卢文彬指出,“我们这里的确是一个很特殊的湾区,跟全世界一流湾区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有三个独立的关税区,两种政治经济制度,这里面如何突破,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