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看见城市的“关键时刻”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之下,面对新一轮转型突围的关键时刻,能否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决定了一座城市未来能否胜出。

每经记者 刘艳美  杨欢    每经编辑 江然    

终于,我们迈进了2021年的门槛。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笼罩着一层灰暗的底色。在疫情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每一座城市都在负重前行。

作为城市化进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这一年,我们一如既往,关心未来中国的空间格局、交通强国建设图景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样的宏大叙事,也关心宽马路、便利店还有高速服务区这样的日常话题。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之下,面对新一轮转型突围的关键时刻,能否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决定了一座城市未来能否胜出。

回眸过往,追寻趋势。以下,是城叔的年度报告。

关键词:建群

成渝区域格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在对规模效应、集聚创新的追求驱动下,城市建群划圈正掀起新一轮高潮。

2020年伊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由来已久的兄弟城市,一年来,从举办党政联席会议、共建西部科学城到成渝高铁“公交化”运营,两地动作频频,越走越近。

同样,一直以来与上海联系紧密的苏州希望,更进一步推动“同城化”,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

也有不少城市大胆组局,希望借此刷新存在感。济南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邀请郑州携手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频繁出现,被视为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盐城则广邀上海、青岛、大连等城市,设想组建一个“环黄海生态经济圈”超级大群。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但要参与更大范围的城市竞争,还取决于城市如何有效通过合作配置资源。这也是当前真正成“圈”成“群”的城市群、都市圈并不多见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联通

沪苏通铁路示意图 图片来源:苏州发布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2020年年初,国家发改委透露,将加大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投资力度。随着人口加速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轨道交通能够极大提升交通效率,使城市群联系更为紧密,进一步打通经济动脉。

以表现突出的长三角为例,据统计,过去这一年,长三角有10多个铁路项目开通、开工,全年投资计划超800亿元。

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完善,改变了更多城市与上海的时空距离。7月1日,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苏州所辖4个“百强县”集体跨入高铁时代,“苏州四虎”也将迎来新一轮竞争格局;而刚刚通车的盐通高铁,则被苏中、苏北地区寄予接轨大上海“经济引擎”的厚望。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牵头以地铁“划圈”,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延伸。尤其在深圳亟需打破“天花板”的背景下,这或将有助于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无形扩容”。

实际上,包括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在内,都已将城际间轨道建设纳入规划,地铁“1000公里俱乐部”已然隐现。

关键词:排位

合肥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0年,城市间的经济竞争依然激烈:重庆超越广州,跃居经济第四城;南京40年来首度冲进前十,天津则不幸出局;长沙在被郑州短暂超越后,很快又在中部排位战中“逆袭”……

这一年,合肥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从“找不到存在感”到“中国最牛风投机构”,这座城市的表现,令武汉、成都等都刮目相看。

南通是另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南通新机场、“大通州湾”等标签加持下,“融入苏南,对接上海”的雄心,已经引来苏州的“危机感”。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南通与泉州、福州一道,均已或直接或侧面宣布2020年GDP破万亿,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城市的衰落与新生总是交替起伏,“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我们看到,青岛、南昌、绍兴、芜湖等都提出,“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要争先进位。国家中心城市之争,更是已白热化。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没有人愿意成为被抛弃的那一个。

关键词:创新

图片来源:摄图网

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是被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首。

2020年,从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积极响应,以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和城市竞争焦点。

3月,科技部对外公布,支持重庆、成都、西安、济南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至此,在2019年获批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合肥、德清县基础上,全国已有11地获批建设。

新能源汽车也是当下的重要赛道。黎明破晓前,城市正在争相“下注”。4月,合肥“豪赌”70亿元引进蔚来中国总部;之后,郑州、西安等多个中西部城市相继传出车企落户或合作升级的消息。

伴随着实现“芯片自由”的期望,各地“造芯”热情亦不断高涨,“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设立,引来多方关注与质疑。

进入“十四五”, 一场“科创中心”争夺战已经打响,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沈阳等城市纷纷加入。加快城市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型,正成为决定城市命运的关键。

关键词:消费

成都IFS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消费是中国经济稳定的核心基础,对GDP增长贡献率已超过70%。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振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在疫情防控需要和消费习惯转变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大部分消费需求由线下转到线上,直播也出圈成为一场全民运动。从宁波到大连,从广州到义乌,150+市长直播带货,一个进击的万亿市场,没有人愿意错过。

文旅融合也是城市发力重点。青岛和郑州盯上同一个“人设”,希望通过挖掘鲜明的城市文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苏州打造“姑苏八点半”品牌,力图提振旅游消费对冲疫情影响;江苏高速服务区出众的消费体验,则在“十一”期间被送上热搜。

2019年底,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5年内要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消费、加快提升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城市要做的还有很多。

关键词:外贸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外贸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疫情蔓延、经济下行压力下,去年一季度,外贸省份“十强九降”,中部地区排名全面洗牌。

沿海外贸城市不再吃香?内陆城市将迎来爆发?这样的论调在2020年半年报重庆GDP反超广州时尤为激烈。但事实上,作为外贸大市,广州传统“高分项”失利并非个例。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内陆城市“沿海化”进程正成为大势所趋。对比2020年上半年与2019年全年外贸增长情况,长沙、郑州、成都等内陆城市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而宁波、青岛、佛山等沿海城市,增速则出现明显下滑。

长远来看,稳定对外贸易发展仍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而新兴贸易业态和模式的加速发展,则将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那些敏锐抓住风口的城市,将更可能在这场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中挑起大梁。

关键词:落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刚刚过去的12月,广州、无锡、青岛、福州、苏州等至少5个城市发布人才新政,这当中,苏州“租房即落户”的做法更是引发不小关注。

纵观2020年,天津、重庆、南昌、杭州、苏州、青岛等10多个大中城市纷纷放开落户限制。总体上看,落户门槛创“新低”,各类优惠创“新高”。可以预见,未来2至3年间,除北京、上海外,大部分城市会逐步取消落户限制,户籍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

自2017年以来,现象级“抢人大战”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官方对于“人口”认知的转变,还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焦虑”——人口红利下行,劳动力规模减少,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叠加低生育困境,“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重要。

相比过去两年,2020年的人才大战又出现新变化。继6月李佳琦落户上海后,11月底杨超越也作为“特殊人才”成为“新上海人”,显示出一线城市也在放下身段。

随着城市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发展,影响城市吸引力的因素也在发生转变,比如医疗教育资源、现代化治理水平、开放包容程度等。所谓 “用脚投票”,新一轮户籍政策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内在生命力、内在活力。

关键词:养老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老龄化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法是“人口老龄化加快”;而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已经变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目前,全国已有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重庆、四川七个省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如何体面地老去?在此前发布的一项“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中,城市养老能力不仅表现在医疗和经济上,社会环境、社会参与与城市规划等要素都被纳入评价当中。

刚刚过去的2020年,老年人在智慧城市的生存问题多次在网上引发热议。有数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如何让老人们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里更体面地生活,是“大城养老”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城乡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定要想办法使农民在城市留下来,这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刘守英曾言。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为,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校正土地和住房空间错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是可以产生巨大红利的城乡和区域发展“结构调整”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给出一个更为具体的数据:“如果把农民工转换成城镇户口,即使工资没有提高,都能提升27%的消费。”这对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潜力是巨大的。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连续5年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2.36亿人,这当中超70%是农民工。要让他们留在城市,首要问题是住房——他们大部分属于低收入群体,城中村、群租房、临建工棚等是其主要居住地。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的追踪研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客观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每个城中村改造,都在把流动人口往外驱赶。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如何让流动人口住得更有尊严,已经成为诸多城市的重要课题。

责编 刘艳美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