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拼经济的关键:园区、企业与市县
重拾产业这个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才能激活经济动能,重新跑出加速度。
每经记者 吴林静 唐俊 肖纯 每经编辑 刘艳美
距离2024年收官不到50天,冲刺完成全年任务的“收官战”早已在各地打响。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GDP增速达到5.2%,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但面对年初定下的6%左右的增长目标,怎么为2024年画好一个句号,这座“两万亿”城市必须努力奔跑。
短期,是交卷的压力;长期来看,成都则要解决工业发展不够充分、工业化率下降过早过快的问题——重拾产业这个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才能激活经济动能,重新跑出加速度。
11月13日,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以下简称“全会”)召开,提出聚焦发展所需、问题所在、群众所盼、城市所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是谱写成都新篇章的关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片)
关键词1:园区
“抓经济必须抓园区”
全会召开前,一项“立园满园”行动(注: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已经在成都全面铺开。
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物理空间、区域经济最小单元,被成都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开发区和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北有中关村,南有松山湖,东有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等,这些园区是城市产业聚集的“洼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地”。
为了规划成都园区的发展,成都于全会前专门召开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导向,优化整合构建“3+22+N”园区发展体系,持续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园区格局划定后,成都将优化调整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引导资源和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的园区集聚,形成“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成”的局面,从而提升园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这一轮园区高质量建设中,体制改革是关键一招。
成都在此次全会上提出,将“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打造一批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从而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园区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兴。园区不但要从产业端寻求发展上限的突破,更要冲破一些体制机制端的阻碍,为园区赋能增效,“扩权赋能”做活园区也被提上日程。
比如,全会分组讨论时有人谈到,部分市级管理权限,可以依法下放园区;园区怎么运营,要讲究“用户思维”,由企业和园区自己提需求,而非城市列清单;园区的管理也可以更加市场化,通过重构管理机制,让园区不再低效。
关键词2:企业
“要外引,也要注重内培”
发展园区的核心是园区内的企业。如何实现“满园”,招商引资成为重点工作。
今年9月,成都制定“招商引资14条”,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孵化。
不仅有政策,成都还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刚刚结束的进博会,成都多个区县组团前往上海。参展之余,还专程赴上海寰宇航天、云轴科技等多家长三角优质企业,“面对面”深度洽谈。
全会分组讨论上,青羊区委副书记、区长冯胜透露,“8月份去沿海拜访了几家大型企业,他们都非常愿意来成都落户”。崇州市相关负责人也提到,他们近期从东莞等沿海地区引入了三家具有尖端技术的企业。
航空国创中心 图片来源:青羊航空新城
对于沿海地区优秀企业甚至大型跨国企业而言,成都的吸引力正在增强。截至9月底的数据显示,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随后不到两个月,英特尔在内的3家世界500强企业,又接连宣布在蓉增资扩产。
不仅要“外引”带来增量,存量的“内培”同样重要。
实际上,成都并不缺少企业。截至2023年末,成都共有经营主体389.12万户,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前。不过,成都的市场主体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多,质量不高”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规上、限上企业占比相对较少,具备高增长动能与强发展韧性的“腰部企业”不强。
“抓住大企业、盯住大行业、做实大产业”,成为此次全会提出的重点要求。特别是在园区发展中,要实施“镇园之宝”、企业梯次培优等行动,助力园区内企业做大做强。
事实上,无论是外引还是内培,最终都是要让企业在成都成为“有根企业”,持续深耕这片土壤。
如何让企业安心发展,此次全会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健全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专业服务,从而促成企业长期发展的局面。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提到他的感受:“前段时间我们成都公司遇到一些问题,向政府部门反馈后,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政府部门服务的响应速度得到企业点赞,背后是成都自9月以来持续推进的“进解优促”(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目前已走访服务企业3.1万户,收集问题诉求1.7万个,办结1.5万个、办结率达87.6%。
关键词3:市县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8小龙”
对一座城市来说,拼经济搞建设必须是全域高质量发展。
考虑到经济的集聚效应,大量资源与要素一般呈现从城区向郊区梯度递减的态势。过去,对于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的成都而言,这样的“梯度”不可避免。
此次全会,成都明确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县市新城发展格局”。通过市域“结对”、集成赋能的机制创新,城区与郊区有望携手共筑产业生态。
青羊区作为五城区之一,面临工业用地空间不足的问题。好在青羊区产业基础沉淀多年,在航空航天产业上拥有实力雄厚的“链主”企业,拥有“中心带郊区”的产业带动力。
约一年前,地缘相近、产业互通、优势互补的青羊区与崇州市结对联动合作,在崇州共建了青崇航空科技产业园,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形成“总部研发在青羊、生产转化在崇州”的产业发展联动新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全会上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这个产业园目前已经落地六七家企业,而且都是围绕青羊区主导产业的“链属”企业。
跨行政区域的“双向奔赴”,不止简单的对口帮扶或产业疏解。打造共建园区,关键在于协调机制的创新,进而探索形成“园区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合作共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也有类似探索,一个主导经济发展事务,一个主导社会管理服务事务,以“管委会+专业公司+业界共治”的组织架构实施赋能型放权。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通过这样的机制创新改革,一来给中心城区拓展了产业空间,缓解了都市工业的发展难题。二则为郊区带来了企业、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成都全会上提出,属于“县市新城”的8县市,与中心城区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距离的远近之别。
随着越来越多的结对联动合作,县市新城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形成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特色小镇,并形成镇街组团抱团发展,连点带面的发展格局。
成都全会提出,成都要形成各具特色、动力澎湃、活力充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引擎,让8县市成为支撑成都高质量发展的“8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