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快评︱商誉减值计提依据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准确,高能环境如何重塑信任?
每经评论员 杜宇
5月19日,高能环境(SH603588,收盘价:5.86元,市值:89.26亿元)因多项违规行为收到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公司及董事长李卫国被出具警示函。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高能环境在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方面的严重问题,更引发了市场对其公司治理和经营规范性的质疑。
高能环境作为一家在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环保运营服务及环保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上市公司,本应以规范的管理和透明的信息披露为投资者树立信心。然而,此次被警示的事件却让市场对其信任大打折扣。
警示函中指出的问题令人深思。商誉减值计提依据不充分,未充分考虑合作洽谈的不确定性和经营策略的转变,导致盈利预测期后实现率较低;合并报表范围不完整,使得2023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少计402.58万元和694.21万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司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也削弱了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的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能环境在内部控制方面也暴露出诸多漏洞,存在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不准确、商誉减值测试信息披露不规范、采购及存货管理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出公司在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运营风险,也削弱了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信心。
笔者认为,高能环境应以此为契机,全面审视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需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数据和重大事项的审核,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公司应强化内部控制,完善采购及存货管理流程,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公司运营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此外,公司应加强对管理层和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责任心。
此次事件不仅是高能环境的“警示灯”,更是给所有上市公司敲响的警钟: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无小事,任何懈怠与疏忽都可能对公司形象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严重损害。唯有严谨、规范,才能在资本市场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