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ST东时实控人操纵市场获刑 强化刑事追责震慑违法行为

ST东时实控人一审获刑及2025年以来系列金融犯罪案件的处理,标志着A股监管已进入“行政+刑事”并重的新阶段。这对投资者而言是值得期待的利好,而对心存侥幸的违法者来说,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与市场的淘汰。

每经评论员 赵李南

7月11日,驾校第一股ST东时(SH603377,停牌)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徐雄因犯操纵证券市场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罚金1.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25年以来A股市场第三起因操纵证券市场罪作出的刑事判决。这一案件的宣判,不仅凸显了我国资本市场在法治化、规范化进程中的坚定决心,更向市场清晰传递出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对金融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坚定态度。

今年以来,A股市场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加码。除了ST东时实控人徐雄案,1月,金运激光实控人梁伟因操纵证券市场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4年,罚金1200万元;4月,卓翼科技实控人夏传武同类案件一审获刑7年,罚金4500万元。这三起案件的判决,形成了对操纵市场行为的密集震慑。

与此同时,更多资本市场违法案件正加速进入司法程序:ST起步及相关人员因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违规披露或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已被丽水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甬金股份实控人因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被金华市公安局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瑞斯康达董事长则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笔者认为,这一系列案件的密集处理,标志着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已深入“深水区”。违法者将面临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的双重高压,这也将成为A股监管的新常态。

首先,这些案件释放出司法机关及监管部门对金融犯罪“零容忍”的明确信号。近年来,部分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通过操纵股价、虚假披露信息等手段牟取私利,不仅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侵蚀资本市场公信力。前述案件的判决,既是对违法者的严厉惩处,更是对潜在违法者的深刻警示。监管部门通过持续查处违法案件,向市场传递出清晰立场:任何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其次,对违法犯罪的有力打击正在助力资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扭转,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A股市场中,部分企业通过造假、违规操作等手段追逐短期利益,这些“劣币”不仅挤占优质企业的资源,还削弱投资者信心。监管部门通过行政监管与刑事处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加速清理此类违法主体。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既能遏制违法者不当得利,又能推动其退出市场,从而为守法经营、业绩优良的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环境。

最后,密集的案件处理形成强大警示效应,让试图铤而走险者无侥幸可言。经济犯罪具有较强隐蔽性,不少违法者曾自以为手段高明可逃避惩处。如今,监管“利剑”高悬,对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既是对过往违法的清算,更是对市场规则的重塑。这一过程中,监管部门正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规范性。

总体而言,ST东时实控人一审获刑及2025年以来系列金融犯罪案件的处理,标志着A股监管已进入“行政+刑事”并重的新阶段。这对投资者而言是值得期待的利好,而对心存侥幸的违法者来说,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与市场的淘汰。

责编 贾运可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