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创投市场探路“效率与使命共生”

地方国资的崛起不是对市场化逻辑的否定,而是在国家战略引导下资本形态的丰富;市场化机构的调整也不是衰退,而是在新生态中的适应性进化。中国创投市场或将走出一条“效率与使命共生”的新路径,这或许正是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佳注解之一。

每经评论员 李蕾

2025年以来,中国一级市场创投格局发生深刻重构。第三方机构IT桔子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一级市场融资交易达3743笔,同比增长16%。而在前二十名活跃机构名单里,地方国资背景机构首次占据半壁江山,高瓴创投、红杉中国等投资者熟知的市场化巨头则“退居二线”。

在国内创投市场,这种情况前所未有。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变化不只是资本版图的更迭,更折射出中国创投行业在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交织下的新生态。

笔者认为,地方国资在创投领域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呈现出系统性突破的特征。从地域分布来看,深圳、合肥、苏州、北京成为国资创投的“四大高地”:合肥创新投资上半年投资量已超去年全年,深圳系的深创投、力合科创等活跃国资投资量同比增长约20%,苏州系的元禾控股投资量翻倍,北京系的亦庄国投投资量增长70%。更值得关注的是,湖南等地国资作为“新势力”涌现,这表明地方国资创投正从东部沿海向中部腹地扩散。

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资本招商”逻辑的深化。与传统财政补贴不同,创投国资通过股权投资深度介入产业培育。例如,合肥创新投资在先进制造领域有43%的独投率,这意味着其敢于承担早期项目风险,为本地引入关键产业链环节;紫金科创90%的投资投向南京创业项目,形成了“资本+产业”的集群效应。这种模式既规避了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弊端,又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了产业政策目标。

与地方国资的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近年来部分市场化巨头的活跃度显著下滑,相关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但市场化机构的“退”并非衰退,而是策略迭代。诸多案例显示,市场化机构与国资的协同模式日趋成熟,“国资出资+市场化GP”的混合模式,既保持了国资的资源优势,又释放了市场化运作的灵活性,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形态之一。

当然,在地方国资主导创投市场的新格局下,一级市场的评价标准也在改变。国资机构通常既追求财务回报,又肩负产业培育使命,因此以IRR(内部收益率)为核心的一级市场传统考核体系正被重塑。

在此过程中,一些潜在风险值得警惕。

比如,部分地方国资机构可能因行政干预或政绩导向,在某些热门赛道出现盲目跟风投资的现象,应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与资源错配。另外,国资背景的决策机制与市场化效率之间的平衡仍待优化,区域壁垒也可能加剧资源分配失衡等。这些问题的破解,关键在于构建“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差异化定位”的机制,推动地方国资的资本力量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的长远目标。

总而言之,地方国资的崛起不是对市场化逻辑的否定,而是在国家战略引导下资本形态的丰富;市场化机构的调整也不是衰退,而是在新生态中的适应性进化。中国创投市场或将走出一条“效率与使命共生”的新路径,这或许正是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佳注解之一。

责编 贾运可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