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梅​:指尖生花馍 | 陕西守艺人

陕西民间艺术花馍,经巧手揉捏成寿桃、福袋等模样,寓意吉祥。70后非遗传承人刘淑梅因童年记忆爱上花馍,十年间从喜好到坚守。她认为非遗传承需有情怀,同时需能变现以支撑生活。花馍接地气,市场需求大,吸引更多人加入。刘淑梅在传承中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计划将醒狮打造成国潮代表。她期待官方关注,让国潮文化回归。刘淑梅以热爱、踏实和创新,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每经记者 张静    常文袁 赵德萍    每经编辑 张文瑜

封面.png

在陕西的民间艺术长廊里,花馍是一颗浸润着麦香与烟火气的明珠。它以面粉为料,经一双双巧手揉、捏、剪、蒸,化作寿桃、福袋、醒狮等万千模样,承载着节庆的喜悦、对长寿的祈愿和对新生的祝福。

而70后非遗传承人刘淑梅,便是这门古老技艺的守护者与创新者。

一念牵麦香

“你们好,我叫刘淑梅,我是一名 70 后的花馍手艺人。”

初见刘淑梅,她话语间带着对花馍的深厚情感。这份情感并非源自漫长的拜师学艺,而是植根于童年的乡土记忆——“我们老家家家户户过年过节都要蒸花馍,小时候受家里人、村里人的影响,对花馍的情结特别深。”

2016 年,这份深埋心底的情结终于破土而出。“当时就是因为喜欢,就开始重新接触花馍。” 刘淑梅坦言,自己跟师傅学的时间并不长,真正支撑她走下去的,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5.png

在她看来,非遗传承的起点必然是纯粹的情怀:“我们既然选择这一行,在传承过程中就必须有这份情怀。如果纯粹追求商业利益,这件事可能根本干不下去。” 正是这份对花馍的执念,让她在十年间从 “喜欢” 走到 “坚守”,将乡土里的烟火气,慢慢酿成了非遗传承的醇香。

巧手生余裕

在刘淑梅的传承理念里,情怀是初心,而“能变现” 则是非遗活下去的底气 。

“目前来说,我们的花馍比较接地气,能变现,所以现在学习的人还算比较多。” 她直言,非遗传承不能只靠一腔热血:“要想一项非遗能传承下去,它必须能变现。起码非遗传承人要能养活自己,才能谈得上传承。” 这并非功利,而是现实 —— 当手艺人不必为生计发愁,才有心力钻研技艺、培养新人。

花馍的 “接地气”,恰恰成了它的生存优势。它不像某些高冷的非遗技艺那般曲高和寡,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场景:过年过节的祈福、老人过寿的祝福、孩童满月的喜庆…… 这些与日常紧密相连的需求,让花馍始终拥有市场。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这个行业,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png

新火继旧火

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在刘淑梅看来,做手工非遗是对人全方位的挑战:“既要能吃苦,还要有创新能力。每一个造型都有文化可以溯源,有故事可以讲。”

她指着案台上的作品一一细数:寿桃寓意健康长寿,福袋象征代代有福,带福字、寿字的造型专为老人过寿而做;而年轻人青睐的卡通元素,则用颜值征服人心,赋予花馍新的情绪价值。从传统寓意到现代审美,花馍在她手中不断生长。

6.png

更令人期待的是,团队正计划将醒狮打造成国潮代表 ——“就像西方人提到圣诞节会想到圣诞老人,我们希望提到喜庆场合,大家会想到醒狮花馍。”

这份创新,背后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花馍是文化的载体,要做出灵魂,既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匠人精神。” 刘淑梅说,他们的花馍对标西方奶油蛋糕,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过生日不一定只有奶油蛋糕,我们的花馍同样能承载祝福,甚至更有文化温度。”

4.png

如今,刘淑梅的订单全来自线上,直播也在筹备中。她期待着官方能更多关注这个行业,让国潮文化真正回归:“当花馍从老人的寿宴走进年轻人的派对,从乡村的灶台走进城市的橱窗,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会在这一缕麦香中愈发浓厚。”

从乡土记忆里的情结,到能变现的生存智慧,再到国潮回归的文化担当,刘淑梅和她的花馍,正用最朴素的方式,书写着非遗传承的生动答案 —— 唯有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才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


责编 张文瑜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