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一线城市楼市“有放有收” 用精准调控实现“双重平衡”
一线城市这轮楼市政策调整,既是对中央“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部署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房地产行业摆脱短期波动依赖、走向更加健康、稳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一调控方向,不仅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注入了确定性,也将为全国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每经评论员 陈梦妤
当前,一线城市楼市政策正以精准调控的鲜明特点,展现出对市场的科学引导艺术。
8月8日,北京率先启动楼市政策优化,明确符合条件的家庭在五环外购房不再受套数限制;紧随其后,8月25日上海也发布通知,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家庭在外环外购房不限套数。京沪两地的政策调整呈现出高度协同——既保持了核心区域限购政策的稳定性,又通过外围区域的政策优化形成了预期共振,为合理住房需求释放创造了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度松绑购房限制的同时,北京、广州两地同步收紧了住宅得房率的监管。8月13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规自委)发布《关于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项目规范〉加强与北京市现行住宅项目规划管理衔接的有关意见》;同期,广州也传出即将出台住宅报建新规的消息,明确将严厉打击“偷面积”等违规行为。
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一线城市的政策调整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放有收”的双向调控,正是精准施策思路的集中体现:一方面,针对此前部分过严的限制性政策进行适度松绑,为合理住房需求尤其是改善型需求提供释放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得房率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行业从过去的粗放式规模扩张模式,向注重质量提升的发展路径转变。
具体而言,这一调控逻辑的核心在于实现“双重平衡”:既要通过政策优化激活市场活力,避免市场长期低迷,又要坚守调控底线,防止全面放开导致房价报复性反弹;既要整治得房率领域的乱象,维护市场公平,又要保障购房者的实际权益,确保其能获得真正的居住实惠。
回溯过去一年多的市场,“得房率竞赛”曾一度成为多地楼市的常态。然而,高得房率并不等同于高品质居住体验。在一些以“超高得房率”为核心卖点的项目中,不少所谓的“额外面积”是通过压缩公共空间(如楼道、电梯间)或后期违规改造实现的,不仅影响居住舒适度,还引发了大量产权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此次针对得房率的监管收紧,正是为了扭转这一畸形竞争态势,推动行业从“面积比拼”转向“品质竞争”——真正的“好房子”,更应体现在小区整体品质、周边配套设施、专业物业服务、居住智能化水平等核心维度上。
政策调整的积极效果,已在市场端逐步显现。
新政落地后,北京五环外、上海外环外的住宅项目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部分改善型购房者的入市意愿明显增强;在得房率监管收紧的背景下,开发商的经营思路也发生转变——不再沉迷于“面积数字游戏”,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真实品质的打磨上。一个直观的变化是,此前被“得房率”这一关键词垄断的新项目宣发海报,如今已基本回归到“品质”这一核心主线,从园林设计、户型格局到智能化配置等,均成为宣传重点。
随着“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的临近,政策利好与市场旺季有望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释放改善型住房需求。从市场预期来看,新房市场的带看量、签约量可能迎来积极上升势头;二手房市场也将因购房门槛降低、需求端活跃度提升,保持稳定活跃的态势。
总体而言,一线城市这轮楼市政策调整,既是对中央“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部署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房地产行业摆脱短期波动依赖、走向更加健康、稳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一调控方向,不仅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注入了确定性,也将为全国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