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成为“股王”,“少年天才”陈天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每经编辑 何小桃,唐元
2025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寒武纪(688256.SH)与陈天石的名字注定成为最具话题的符号。
8月27日,寒武纪向两市第一高价股发起冲击。继早盘高开后,寒武纪股价于午后开盘再度拉升,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0%,股价摸高至1464.98元/股,一举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最高的个股。截至收盘,寒武纪报1372.10元/股,涨3.24%,与贵州茅台仅有约6%的差距,总市值达到5740亿。
诞生于中科院小黑屋,“少年天才”陈天石执掌下的寒武纪,正以“流血不止”的姿态,在AI芯片挑战之路下狂奔。
在“闷头做个一年半载,掏出一颗芯片来”的集成电路行业里,陈天石曾说,“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使命,是把冷板凳坐热。”
“普通科研人员”和“天才少年”
“我只是个普通的科研人员,各种机缘下创办了一家公司,远远没到这样的大咖档位。我个人也没什么远大目标,没想过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多么杰出的人,只想做好本职工作。”2020年面对媒体采访时,陈天石这样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
彼时,这家国内芯片赛道的独角兽刚刚摆脱与华为“分手”的阴影。
“我们的收入增长很快,未来希望有机会向大家公开披露我们的财报。”被问到与华为分手后的影响时,陈天石这样回答。
当时的寒武纪已经正式启动IPO,闯关科创板。从递交IPO申请到上会通过,这家明星公司只花了不到70天。
图源:寒武纪科技
“普通科研人员”,这是陈天石给自己的标签。
寒武纪招股书中这样描述他的定位和作用:“负责把控公司整体的技术方向、业务进程以及战略发展方向,并牵头开展学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奠定了公司迅速跻身人工智能芯片行业前列的技术基础,为公司总体技术路线的制定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外界的解读里,陈天石被称为“天才少年”。
1985年,陈天石生于江西南昌,他的家风开明,父母的教育理念被其兄陈云霁总结为“放水养鱼”——家中书架上涵盖工程、历史等领域的藏书任其翻阅,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点燃了兄弟俩的科学热情。
陈天石兄弟是典型的天才型人物。哥哥陈云霁14岁便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3岁便获得了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弟弟陈天石年仅16岁就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学习,并在9年之内拿到了博士学位。
因为对计算机架构的痴迷,兄弟二人被中科院计算所破格录用,成为龙芯团队最年轻成员,期间,两人获得了不俗的科研成就。
2010年,陈氏兄弟在中科院提出“AI专用芯片”构想时,全球尚无成熟案例,科研难度可想而知。但创造的兴奋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两兄弟一拍即合,一头扎进不足30平方米的小黑屋里,埋头苦干起来。
2015年,团队在中科院一间30平米实验室完成首颗AI芯片流片。测试成功时,陈天石将公司命名为“寒武纪”,寓意“智能时代的生命大爆发”。
这颗芯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首次在AI芯片架构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而非跟随西方技术路线。
回忆创业伊始时,陈天石说:“我们刚开始做人工智能(AI)芯片这个方向的时候,AI芯片其实一点都不热——首先,AI不热;给AI做一个专门的芯片,就更不热。”
AI热很快就来了。那一年春天,AlphaGo与李世石在人机大战的第五场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搏杀,最终以李世石认输结束,总比分定格在4:1。而后,人工智能市场也像是被引燃了导火线,开始了新一轮爆发。
“很幸运”,在提及创业与融资过程中,陈天石不止一次这样说,“听说很多AI芯片创业公司融资时都被问——‘你跟寒武纪怎么比?’我们融资确实不难,这可能是头部公司的资源聚集效应。”
图源:寒武纪科技
真正让寒武纪火爆的,是他们第一次站上巨人的肩膀。
2017年,华为2017年发布的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集成了寒武纪的A1处理器。
当年10月16日,陈天石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事平生无齮(Yi)齕(He),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句出自龚自珍的诗词,后来被很多教育界名士所引用。
事后他回想,这大概是因为他的执拗。18年前,陈天石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随后师从陈国良院士和姚新教授,读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将近20年,他只做这一件事,把最底层的生态基石也就是芯片要做好。“技术一定要是最好的。”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无论公司走到哪一步,技术永远被摆在第一位。
2018年6月,寒武纪在B轮融资过后估值已经达到25亿美元,彼时,这家公司刚成立两年。
危机出现在加速行驶时。与华为分手是陈天石与寒武纪面临的第一次危机。
2017年~2019年,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分别为771万元、1.17亿元和6877万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98.95%、99.69%和15.49%。而其中,华为海思贡献的销售金额为771.27万元、1.14亿元以及6365.80万元,占比为100.00%、97.94%和92.56%。
华为海思2018年调转方向,选择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并推出多款产品。2019年,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1.23%。寒武纪在招股书中提到,主要系华为海思选择自研终端智能芯片,未与公司继续合作。
由于寒武纪与华为海思未继续达成新的合作,公司短期内难以开发同等业务体量的大客户,因此2020年公司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将继续下滑。
危局之下,陈天石选择将寒武纪的业务重心转向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与云端AI芯片倾斜。
告别华为后,寒武纪迅速推出智能集群系统,提供云端AI芯片作为算力基础,同时提供基础系统软件平台,再通过搭配其他品牌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等,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云计算解决方案。2019年起,寒武纪营收主力变成了智能集群系统。
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长跑才刚刚开始
2022年冬天,陈天石与寒武纪第二次遭遇挫折。
2022年3月,寒武纪公告,核心技术骨干,担任CTO,负责AI芯片的总体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管理等工作的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离职。
寒武纪方面后来回应称,分歧主要集中在公司未来发展方面,公司希望“聚焦产品广泛落地以及抢抓机遇期,而梁军想在技术方面进行更多投入和钻研”。
与梁军的分歧被视为寒武纪加速商业化的标志。2022年年报显示,寒武纪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及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在云端产品线,寒武纪已推出四代芯片产品。2022年,寒武纪的思元290、思元370产品在多家企业完成产品导入,成为寒武纪主要创收产品线,带动寒武纪2022年云端产品线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
2023年,市场本应对寒武纪抱有更多期待。在产品落地提速的同时,ChatGPT及大模型迅速爆火,AI芯片算力需求迅速增加。
机遇就在眼前,但危机也再度出现。
2022年12月,寒武纪等36个实体被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在2022年的年报中,寒武纪称,该事项对公司研发造成的影响程度尚在有限范围内,公司的核心技术来自寒武纪的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会对公司产品研发及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积极评估及应对“实体清单”对公司在研发工作、生产环节、市场拓展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将此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余波蔓延到2023年,寒武纪智能驾驶芯片子公司“寒武纪行歌”被曝出裁员等调整。截至2023年6月末,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980人,而上年同期研发人员数量为1207人,同比减少227人。
图源:寒武纪科技
据钛媒体报道,在当年的业绩说明会上,陈天石表示,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后,由于供应链的因素,产品已受到一定影响。公司克服外部困难,寒武纪及子公司研发及各项经营工作正有序推进。
2020年接受采访时,陈天石曾说:“Intel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NVIDIA今年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前辈标杆也都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
昨日晚间,寒武纪发布了一份亮眼的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28.81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营收的2倍多,同比增长4347.82%;归母净利润为10.38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5.30亿元,同比扭亏为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由负转正,为9.11亿元。
图源:寒武纪2025年半年度报告
此外,寒武纪自2024年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盈利以来,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今年二季度寒武纪实现营收17.69亿元,环比增长59.19%;归母净利润6.83亿元,环比增长92.03%。
今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陈天石以870亿元身家位列第195位。而此前,在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胡润百富榜》中,陈天石就以320亿元身家荣登南昌首富。
截至8月27日收盘,寒武纪总市值达5740亿元。根据寒武纪中报,陈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纪28.57%股份,对应市值约1640亿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何小桃 唐元 盖源源
校对|段炼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公开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