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中国母基金转型正当时
中国母基金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短期来看,规模下降是转型必经的阵痛;但长期来看,这却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未来,母基金将不再以规模论英雄,而是要看能否真正成为创新生态的“催化剂”、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策目标、资本价值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
每经评论员 李蕾
2025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市场呈现“减量提质”的鲜明特征。母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场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计33只,其中政府引导基金31只、市场化母基金仅2只;规模方面,政府引导基金达798.04亿元,市场化母基金为80亿元,两类基金规模同比分别下降66%和50%。
尽管数据层面的“规模增长”不再亮眼,市场却给出了罕见的理性认可。在行业人士看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母基金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从过往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模式,正式迈向“质量提升”的精细化发展阶段。而驱动这一转变的深层变量,在于多地同步启动的“长续航版”引导基金机制:将基金存续期一次性拉长至20年,为耐心资本扎根科技创新领域提供关键的制度土壤。
回溯过往,招商引资曾是各地政府设立母基金的核心动力之一。尤其是2015年至2016年,政府引导基金设立迎来高峰,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发展分散割裂、整体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如今,随着政策导向的清晰转向,这一局面正被逐步扭转。
2025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划定了明确方向。该文件明确将政府投资基金分为产业投资类和创业投资类,鼓励创业投资类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方式,并严格控制基金层级、防止多层嵌套。这一系列要求意味着,母基金设立告别“盲目求多求大”的阶段,转而更加注重三大核心:功能定位的精准性、资源统筹的高效性、考核机制的科学性。
从这一政策导向来看,政府引导基金规模的下降并非收缩,而是聚焦——功能定位更精准,资金投向更契合战略需求。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对资金投向的愈发谨慎,也体现出母基金行业正逐步回归理性,朝着“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目标稳步迈进。
除了规模与定位的调整,行业近期另一重要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多地密集出台政策,延长政府引导基金存续期。安徽、浙江、陕西等省份已明确将母基金或创业投资类基金的存续期拉长至20年,这一调整直击当前行业痛点,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究其原因,初创企业尤其是硬科技领域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再到获得市场认可,往往需要漫长周期。过去,传统政府引导基金受限于7~10年的较短存续期,难以对研发周期长、风险系数高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持续支持。存续期的延长,不仅显著提高了基金对风险的容忍度,更赋予母基金“跨周期投资”的能力——让基金有充足时间陪伴企业成长,推动资本与创新需求实现更高效的匹配。
这种“长续航”机制,更是母基金质量提升的核心工具。一方面,它将推动政府引导基金的考核标准从规模导向转向长期效益导向,例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促进区域产业链协同的成效等,进而引导基金从“大水漫灌”式投入,升级为“精准滴灌”式支持。另一方面,这一转变也对基金管理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资金配置能力,而是更强的产业洞察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尤其是在越来越多母基金涉足直投业务的背景下,这些能力将成为管理人与竞争者拉开差距的核心竞争力。
整体而言,中国母基金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短期来看,规模下降是转型必经的阵痛;但长期来看,这却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未来,母基金将不再以规模论英雄,而是要看能否真正成为创新生态的“催化剂”、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策目标、资本价值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