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贾国龙大战罗永浩,欲辨输赢,先定标准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质疑西贝莜面村使用预制菜且价格昂贵,24小时内又连发多条微博,引发关注。西贝强烈反弹,创始人贾国龙称要起诉罗永浩,并推出“罗永浩菜单”。目前预制菜标准存争议,罗永浩宣称要为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做贡献,但无证据认定所吃西贝菜是预制菜。西贝试图通过法律来设定博弈规则。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大V甩出飞刀,品牌强硬接招,一场关于“预制菜”的舆论战,掀起了滔天巨浪。

9月10日,网络大V罗永浩去西贝莜面村吃了一顿饭,然后发了一条微博,说“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24小时内,他又连发多条微博,提出要买设备检测餐馆是否使用预制菜。

西贝强烈反弹。创始人贾国龙召开发布会表示,“一定一定起诉罗永浩!”并宣布在全国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向消费者开放后厨,消费者任意点,“不好吃不要钱”。

品牌放硬招,是因为大V言论的杀伤力太强了。“预制菜+贵”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当下消费者的两大痛点,即对食品健康的焦虑和对价格敏感的消费心理。贾国龙是“好斗的内蒙古汉子”,罗永浩是个众所周知的“狠角色”,这注定是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品牌保卫战。

最终的胜负,当然需要由法律给出判决,但舆论之战其实一直在打响。对品牌来说,舆论战的胜负甚至更加重要。无论如何,欲定胜负,得先定标准。否则就是鸡同鸭讲,一地鸡毛。

问题就在于,目前关于“预制菜”的标准充满了争议,在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还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预制菜概念,规范预制菜范围。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在这个标准中,明确净菜、主食类产品、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贾国龙据此认为:“按国家规定,西贝门店没有一道菜品是预制菜。”

这可以理解,中央厨房预加工模式,属于标准化生产流程,符合现代餐饮业工业化、规模化的运营规律,是连锁餐饮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过,关于行业标准中的“预加工”和“预制菜”,消费者并不那么容易分辨和接受。行业看的是生产工艺和标准,消费者感受的是口感体验和心理预期。在他们看来,“预制菜”是工业化、标准化、失去锅气的产品。

“预制菜”标准的模糊空间,给舆论场留下了操作空间。这场风波,表面上是消费者与餐饮品牌的较量,实质上是大V影响力与品牌话语权的冲突。

在西贝事件中,罗永浩是自带放大镜的超级消费者,也是擅长引爆舆论的商业秩序挑战者。互联网赋予的响应速度和传播效率,让他足以瞬间穿透并扰动一个大型企业的品牌声誉场,并且很容易就站上道德制高点。

比如,他宣称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他还在微博号召和征集对西贝预制菜的举报,给出10万元的重赏,表示“只是为了餐饮行业的消费者知情权”。

当罗永浩时刻宣称代表消费者权益,就将品牌推到了消费者对立面。而这种极端表达,又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追捧。

显然,罗永浩自己并没有证据认定所吃的西贝菜是“预制菜”。所以,他还需要重金悬赏。但他认定预制菜的标准又在哪里?谁来认定他的悬赏结果?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西贝选择将问题拉回法律战场,试图通过“起诉”这一动作来重新设定博弈规则,让法律来给出“预制菜”标准。这可能也是这场风波值得期待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责编 魏文艺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