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新规落地,动态治理之路方启程
网络安全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完善的过程,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的出台并非网络安全治理的“终点”,而是推动治理能力升级的“新起点”。未来,期待监管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形成合力,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制度细节、补齐能力短板,让《办法》真正成为保障数字中国建设的“安全屏障”,为我国数字化发展保驾护航。
每经评论员 赵雯琪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网络安全事件的规范报告与高效处置搭建了制度框架,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迈入系统化、标准化的新阶段。
从《办法》的核心规定来看,其对不同主体、不同级别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时限与责任作出了清晰界定。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办法》要求网络运营者在发现安全事件后,需第一时间向保护工作部门、公安机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若事件属于重大、特别重大级别,保护工作部门在接收报告后,需第一时间向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公安部门上报,最迟不得超过半小时。这一“分级限时”的报告机制,为快速响应、及时控制事态蔓延奠定了基础。
同时,《办法》还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的责任覆盖范围。一方面,明确网络运营者需通过合同等形式,要求为其提供网络安全、系统运维等服务的组织或个人,及时报告监测发现的安全事件,并协助其按规定完成上报;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报告所获悉的较大以上网络安全事件。
从政策出台的背景来看,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网络安全风险的传导性、破坏性显著增强,从关键基础设施遭网络攻击,到大规模个人数据泄露,各类安全事件不仅威胁数据安全与系统稳定,更可能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办法》的出台正是直击这一痛点,通过建立强制性报告制度,填补了此前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标准不一、响应滞后”的短板,为快速处置安全事件、减少危害后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相当于为数字社会搭建起了一套高效运转的“应急响应系统”,确保安全事件发生后,各方能迅速联动、协同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在《办法》即将实施的背景下,不同主体需根据自身定位做好准备,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对企业而言,需重新评估现有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体系,针对性升级监测预警技术能力,优化内部报告流程,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常态化沟通协调,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精准、及时履行报告义务;对监管部门来说,需同步建立高效的事件接收与处理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提升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析与预判能力,推动网络安全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对社会公众而言,《办法》明确的多渠道报告机制,为公众参与网络安全治理提供了新途径,有助于凝聚社会合力,构建“全民参与、全民防护”的网络安全防护网。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的有效实施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例如,部分中小企业受限于技术实力与资金投入,可能难以满足安全监测与快速报告的能力要求;如何通过配套措施确保企业上报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避免出现瞒报、漏报、错报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细则。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实施过程中,通过出台配套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完善监督机制等方式逐步解决。
网络安全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完善的过程,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办法》的出台并非网络安全治理的“终点”,而是推动治理能力升级的“新起点”。未来,期待监管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形成合力,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制度细节、补齐能力短板,让《办法》真正成为保障数字中国建设的“安全屏障”,为我国数字化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