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买房限制放宽不意味着热钱投机,“房住不炒”是刚性约束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放松外资购房限制,引发市场关注。新规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并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使用的负面清单。这意味着境外购房者的“付款难题”得以解决,企业也可更灵活使用外汇资金。在“房住不炒”基调下,政策通过多重机制确保外资有序进入市场。
每经评论员 陈梦妤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放松外资购房限制的相关政策调整引发外界关注,市场上出现担忧“热钱炒房”的声音。
市场担忧主要来自这份文件透露的两点内容:一是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实施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推广至全国;二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
这意味着,困扰境外购房者十多年的“付款难题”得到了解决。
从个人端看,新规之前,如果有境外购房者想购买境内的房子,需要先拿到购房备案证明才能去银行结汇支付首付,但国内开发商通常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肯办理备案。而按照新规,境外购房者无需等待购房备案证明,只需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就可先行办理结汇和支付手续,在规定时间内再将购房备案证明补交给银行,便可以完成整个流程的闭环。
从企业端看,新规之后,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决定其外汇资金的使用方向,除了购买办公用房、员工宿舍等经营性房产,还可以进行基于自身发展策略的商业地产投资,这对盘活存量资产来说意义重大。
事实上,对于这次政策调整,官方给出了十分明确的定调: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已发生变化,房地产行业相关宏观调控措施已优化调整。基于此,相关外汇管理措施有必要加以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助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
这一政策实质是精准激活市场需求的工具,而非住宅炒作的信号。享受这一政策便利的前提,依旧是境外个人需要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各地购房资格条件。
目前,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购房资格等约束仍未放松。以上海为例,外环外虽取消限购套数,但外环内仍执行沪籍家庭2套、非沪籍1套的限购政策;北京、深圳等城市亦通过社保年限、户籍等条件设立限购门槛。
今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城市优化购房政策,涵盖公积金制度优化、“好房子”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加强等多个维度,重点惠及新市民、多子女家庭等刚性需求群体;而外资购房政策则瞄准境外个人自住需求。内外资差异化调控,既避免市场过热,又满足多元化需求。
从整体来看,这种“松绑+约束”的组合拳,体现出调控日益精细化、精准化。楼市调控的目标,始终是稳定市场而非刺激投机。在政策松绑的边界,“房住不炒”仍是刚性约束。
更重要的是,当前房地产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逆转,不动产流动性显著减弱,外资难以通过短期买卖获利,热钱炒作土壤已经消失。政策本质是便利结汇支付,而非放松购房准入。
外资买房限制放宽是楼市调控工具箱中的一项精准措施,其核心目标在于优化跨境资金管理、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政策通过限购约束、用途监管、供需调节等多重机制,确保外资有序进入市场。
政策托举之下的“金九银十”,正以一种新面貌将楼市推向真正回归居住属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