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实多热管理事业部全球总裁黄建棠:液冷产业应重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高价值盈利模式

9月17日,液冷服务器概念股继续回温。嘉实多热管理事业部全球总裁黄建棠认为,预计2026年至2027年国内液冷市场将显著增长。目前冷板式和浸没式液冷技术已十分完善,但市场更关注零部件制造,落地阶段的设计、施工及对接客户需求仍有提升空间。他还表示,中国企业在液冷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产业需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向前进。

每经记者 杨卉    每经编辑 文多    

Tfhgvbuzvz1758100370880.thumb_head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9月17日,液冷服务器概念股整体继续回温,延续了近期的走强趋势,之前的9月16日,润禾材料(300727.SZ)盘中更是一度触及涨停。

从产业趋势来看,高功耗带来的发热现象制约着AI(人工智能)芯片性能的释放,而液冷技术成为解决该问题的“良药”之一。随着液冷技术对英伟达AI芯片的渗透率提升,数据中心液冷产业链有望迎来“黄金时代”。

在此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与“百年润滑油品牌”嘉实多(Castrol)的热管理事业部全球总裁黄建棠展开对话,作为液冷领域的“新玩家”,嘉实多近期刚面向国内市场发布了端到端的液冷解决方案。

黄建棠认为,预计在2026年至2027年,国内液冷市场将迎来显著增长。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的冷板式液冷技术还是浸没式液冷技术,均已十分完善,供应链也很完备。不过,市场依然更关注零部件本身的制造,而落地阶段的设计、施工以及对接客户实际需求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若液冷产业仍停留在零部件供应阶段,则业界期待的高价值盈利模式尚未实现,产业还需朝着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一方向前进。

液冷散热技术是趋势

谈到液冷技术未来是否会逐渐取代传统风冷技术时,黄建棠并不否认这一观点。

他以数据中心内用到的芯片为例谈道,此前芯片功耗大多为700瓦或500瓦,如今一些高端芯片的功耗已达到1000瓦或更高,整卡功耗甚至可能超过2000瓦。如英伟达、浪潮信息(000977.SZ)等公司推出的新一代AI服务器机柜,对应功率密度普遍在100千瓦以上。

“功率达到七八十千瓦时,还可以采用混合冷却方式,如液冷加风冷辅助。一旦超过100千瓦,风冷基本无效,必须采用液冷方式。未来的趋势一定是这个,因为芯片算力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热。以前不那么高,是因为以前大部分数据集或者数据中心是用来做云端还有储存的。现在有两样新的东西——推理和训练,这两个环节只能依靠GPU(GPU本意为显示芯片,但现在GPU也用于提供算力)完成。”黄建棠介绍,当前业内常见的配置方案是,若机房或数据中心需要运行AI算力,则70%的资源分配给GPU,30%留给存储或云服务设备。

“既然70%的资源用于算力,那么至少70%的设备必须采用液冷散热。甚至未来云服务器的CPU(中央处理器)也会产生更高热量,CPU同样需要液冷技术。可以看到,不少新型CPU已经开始走向液冷解决方案。”黄建棠介绍。

除了功耗因素,黄建棠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东数西算”工程要求数据中心PUE[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信息技术)负载消耗的能源比值]降至1.25以下。此外,北上广深等地对应标准已严控至1.2~1.4。

“如果采用风冷,风冷系统(自身)约占整个数据中心能耗的40%——包括制冷本身以及相关辅助能源消耗。但若采用液冷,可以将数据中心的PUE控制在1.2以下,使用浸没式液冷的情况下甚至能低至1.05。”黄建棠称。

黄建棠强调,造成液冷需求激增的不仅仅是政策因素,还与数据中心需在有限空间内大幅提升计算密度有关。据他介绍,采用液冷技术后,每个机柜的功率可从原来的20千瓦提高到100千瓦,显著提升机柜密度和整体算力。同时,总能耗反而会降低,实现了在高密度算力下的能源节约。

中国企业在液冷产业链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据黄建棠观察,今年以来市场对液冷的接受度显著提升,预计2026年至2027年,国内液冷市场将迎来显著增长。

“从全球供应链来看,虽然无法给出确切比例,但中国企业在液冷产业链中已占据重要地位。”黄建棠表示。

他还透露,通过对头部企业、资产方(如投资基金)和自用型用户的分析发现,资产方和自用型客户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们尤其在液冷部署、服务器选型与机房设计等方面缺乏经验。“这也是我们选择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来构建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的原因。”黄建棠称。

谈到国内液冷市场发展现状,黄建棠直言,目前无论冷板式液冷还是浸没式液冷都已经非常成熟,供应链也很完备,产业正逐步进入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阶段。不过,目前行业重心依然在零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上——比如追求冷却液体的量产能力提升和成本降低,而不是以终端客户为中心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部分企业正积极扩产、提升产能,却尚未形成面向客户全面需求的服务能力,在落地层面的设计、施工以及与客户实际需求的对接上仍有提升空间。”黄建棠介绍。他还坦言,从毛利率来看,当前液冷产业的盈利水平高于传统的风冷产品,也优于空调企业,毛利空间确实更具优势,但行业如果仍停留在以大批量OEM/ODM为主的零部件供应阶段,“则尚未实现我们期待中的高价值盈利模式”。

至于液冷技术的成本问题,黄建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液冷的维护成本并不高。他举例说,传统风冷相关设备坏掉后,需人工进行零部件维修替换,这就需要在仓库内存放大量备品——如阀门、风扇、电源等。与之相比,液冷设备的维护降低了人工干预和备件的需求。“尤其是在电池冷却等新应用中,液冷还能提升安全性和功率密度。目前实际运行数据显示其运维成本可控,甚至低于传统方式。”黄建棠称。

责编 文多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