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 | 让订民宿告别“开盲盒”,要“公示码”,更要打通执法响应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大理市环洱海旅游民宿推出“公示码”,整合多项信息,引发社会热议。此举以信息透明化重构消费信任,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推动行业信任重建。不过,要让“公示码”真正落地生根,信用公示系统需与执法机制深度融合,构建“激励+惩戒”双轮驱动,缩短维权流程,打通“最后一公里”执法响应。

每经评论员 张怀水

近日,大理市环洱海旅游民宿信用公示系统整合了民宿资质、信用评价、游客反馈等信息,推出“公示码”,游客预订前可扫码了解民宿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件。此举引发社会热议。

过去,消费者订民宿常常陷入“开盲盒”的困境:图片与实景不符、卫生条件堪忧、价格虚标、服务承诺缩水⋯⋯这些问题不仅损害游客权益,更动摇着旅游市场的信任根基。

“十一”长假将至,部分地区以“公示码”为突破口,通过信息透明化重构消费信任显得十分“应景”。但要让这一模式真正落地生根,仅靠技术赋能的信息公示还远远不够——规范、透明、高效的执法机制才是保障市场公平、推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技术赋能,实现了从“盲盒”到“明牌”的信任重建。大理环洱海民宿信用公示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原本分散的资质信息、信用评价、游客反馈整合为可查询、可追溯的“公示码”。游客通过扫码即可查看民宿营业执照、卫生许可、星级评定、历史投诉记录等关键信息。这种“全场景展示+第三方评价”的模式,彻底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

笔者注意到,过去,民宿行业的“信息黑箱”是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根源。部分民宿在平台展示精修图片,甚至展示虚假的场景和设施,吸引游客下单。实际却存在设施老旧、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公示码”如果能有官方背书,不仅能够推动行业信任重建,更有助于行业消费规模的扩大。

信用评级要与执法联动,构建“激励+惩戒”的双轮驱动。信用公示系统的生命力在于与执法机制的深度融合。大理系统通过游客反馈、监管抽查、投诉处理等多维度数据,生成民宿信用评级。

笔者认为,信用评级要作为执法资源分配的依据。例如,对高信用民宿减少抽查频次,对低信用民宿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重点监管;对连续评级垫底的民宿,依法吊销许可证或限制线上平台推广。

这种“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执法弊端,又提高了违法成本。反观部分地区,信用评级与执法脱节,导致低信用民宿通过“换马甲”重操旧业。唯有将信用数据转化为执法依据,才能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格局。

缩短维权流程是关键,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执法响应。信息透明与执法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消费者权益。若投诉处理流程冗长、责任界定模糊,消费者仍可能陷入“维权难”的困境。

笔者梳理发现,过去,在民宿消费场景中,线上平台推诿责任、监管部门流程冗长、证据留存困难等问题在网友评论中时有发生,这些“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不仅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更暴露出治理体系的深层短板。打通维权通道,本质上是将执法机制从“纸面规则”转化为“行动效能”。

因此,笔者建议,在数字技术赋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完善“快速响应+刚性赔付+公开曝光”的组合拳,让消费者从“被动维权”转向“主动监督”,倒逼民宿提升服务质量。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责编 张益铭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