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五五”|专访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4.5%~5%,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将成重要推动力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坚信中国今年将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4%。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几年若能保持4.5%至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坚信中国今年将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
近日,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作出如上表述。他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4%。在这个基础上,今后几年若能保持4.5%至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能为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0月20日至23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下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展望?今后可能会在哪些领域加大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围绕这些话题,近日,朱光耀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
朱光耀,长期从事国际财经外交工作,曾多次参与中美经济对话机制建立以来对话的磋商和筹备工作。
未来几年有望保持4.5%至5%的经济增速
NBD:您提到,坚信今年能够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支撑?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您对接下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展望?
朱光耀: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全年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目前看来是非常有把握的。
我们目前的经济总量已从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40万亿元。
接下来的十年对于我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需达到2万美元,即经济总量达到约200万亿元,比“十四五”开局翻一倍。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4%。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几年若能保持4.5%至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GDP三季度增长4.8%
下阶段应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大投入
NBD:您觉得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导向下,接下来可能会在哪些领域加大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在这一进程中,财政政策和金融体系将如何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朱光耀:我认为要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特别要在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
在我看来,可再生能源代表未来的能源方向,人工智能则代表未来的生产力方向。两者紧密结合将极大提升全球生产力。过去十年,中国在企业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头羊”。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有力支撑了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作出重要贡献。我坚信,凭借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共同努力,即将举行的COP30(《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将成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挑战的重要契机。
正是由于中国在创新方面的努力,以及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紧密结合,过去十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降低了近90%,锂电池价格下降了80%。这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巨大的贡献。
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去年,中国生产了超过1300万辆电动汽车。截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5.21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45.8%,这些成果不仅造福中国自身,也在造福全人类。
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5.21亿千瓦
接下来的财政政策与金融体系,也要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但具体的政策设计需要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系统讨论。
与具体应用场景结合是中国发展AI的优势
NBD:您将新质生产力与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紧密关联。在您看来,中国在AI领域发展如何?
朱光耀:人工智能方面,我们的发展很快,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算力方面同美国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是芯片所带来的算力差距。
同时,中国也有自身的明显优势。首先是我们拥有充足的电力资源。去年,中国的发电量已达到10万亿千瓦时,而美国是4.3万亿千瓦时。电力供应是发展数据中心的重要前提条件。
我国发电量已达到10万亿千瓦时
中国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广泛的应用场景。应用场景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任何根本性的技术突破,都需要依托广泛的应用场景进行验证和优化。
与应用场景密切相关的是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已占全球总量的35%。这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和综合配套能力,创新最终是会受到一定制约的。
目前,AI在国际治理层面,包括AI的伦理标准和治理规则的制定仍存在较大分歧。
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必须通过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伦理标准和治理框架方面进行协商。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主张在联合国的框架下推动多边主义合作。
对中国而言,AI领域的竞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在国际合作方面,亟需建立一个基于相互尊重、多边主义原则,并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全球治理机制,制定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人工智能伦理标准和治理规则。
NBD:您觉得中国是否需要出台更精准的AI支持专项政策?
朱光耀: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总体政策已经非常明确,将AI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总的发展方向也非常清晰,包括开源开放、多边主义合作等原则。
中国服务贸易存在较大逆差,需付出更大努力
NBD:从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来看,您觉得未来3~5年中国有望在贸易总额上继续突破吗?中国需在服务贸易哪些相关领域重点发力?
朱光耀:中国去年货物贸易为6.2万亿美元,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我们还制定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标志着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我国整体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高度一致。
但也要看到,尽管总量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但我们在服务贸易上仍存在较大逆差,说明仍需在这一领域付出更大努力。
此外,虽然中国的专利总量已居全球第一,但在专利收费标准、全球应用推广等方面仍需加强,让专利不仅在中国扎根,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基础,截至2025年7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599万件,其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506.2万件,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92.8万件。就企业而言,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52.4万家。
截至2025年7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599万件
以5G为例,中国目前的5G基站总量在全球占比超过60%,相关专利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同服务贸易的出口紧密相连,因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贸易收入密切相关,我们已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努力,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总的指导原则之下,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