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外卖大战硝烟散去,生态修复要从“争输赢”转向“求共赢”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当商户能安心于品质创新,骑手能拥有可期的未来,用户能享受有温度的服务,平台方能收获超越补贴的持久忠诚,也才有外卖生态的繁盛。这是外卖行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根基。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今年4月以来,外卖行业掀起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补贴大战”。多家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资金优势,通过“百亿补贴”“大额优惠券”等促销手段争夺市场份额,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

日前,复旦大学相关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流量盛宴背后,商户普遍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发展困境。

课题组在研究了4万余家餐饮商户数据后发现,7月以来竞争加剧期间,商户每日“外卖加堂食”总订单量平均增长7%,但商户每日实收金额平均下降约4%。在“外卖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基准情形下估算,竞争升温期商户外卖加堂食总利润平均下降约1.7%,进入竞争加剧期后,平均降幅扩大至8.9%。

在某种程度上,这场外卖大战是互联网平台经济“流量为王”逻辑的极致演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消费者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好处,但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

首当其冲的是餐饮商户。在平台算法与流量分配机制的裹挟下,商户陷入“不参与即出局”的困境。为维持店铺曝光率,他们被迫持续让利,最终陷入“订单增长而利润萎缩”的怪圈。这不仅直接挤压了商户的利润空间,更削弱了其在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上的投入能力。

其次,贴身肉搏的平台本身也损失惨重。一是利润严重下滑,直接损伤企业元气;二是陷入“不补贴就流失用户,持续补贴就加剧亏损”的困境。相应地,当平台将竞争压力下移,也会增加骑手的劳动强度和交通安全风险。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价格战和补贴大战可能正在扭曲行业的价值导向。市场的关注点从服务质量、消费体验和产品创新,异化为资本消耗,这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破坏了行业健康发展的创新土壤。

针对上述现象,监管已出手。自今年5月起,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在3个月内对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主要外卖平台进行了连续约谈。监管要求从宏观的“落实主体责任、公平有序竞争”,迅速升级并具体化为“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最终明确指向“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骑手与平台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这一核心目标。

这一系列行动清晰地表明,外卖平台需要告别粗放的流量与补贴大战,而进入规范、健康、可持续的生态共赢发展新范式。这是更高维度的市场竞争,意味着谁的生态更规范、更健康、更加可持续,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关键是怎样来打造这样一个生态?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从流量逻辑向生态逻辑彻底转变。

这种转变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对用户,从关注补贴金额转向注重服务体验与时间价值;对商户,从追求订单数量转向助力盈利能力与数字化转型;对骑手,从强调配送效率转向保障工作尊严与职业发展。只有当生态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这个生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也就是说,生态修复要从“争输赢”转向“求共赢”。这种共赢,一方面是生态体系内,各个市场主体的共赢;另一方面,是平台企业之间的共赢。

“求共赢”就要拓展市场的宽度。外卖大战本质上就是内卷,各大平台需要向外拓展市场,做大蛋糕。当下,美团以Keeta品牌在中东和拉美,快速开拓市场;阿里巴巴出海核心打法是生态协同和轻资产扩张,靠多平台矩阵覆盖全球;京东出海核心逻辑是用物流作为突破口,将供应链能力与核心的消费电子品类拓展至欧洲市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求共赢”就要强化创新的力度。数字平台企业,理应是善于创新也勇于创新的企业。它们可以依托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比如美团覆盖全国的本地即时配送体系,京东深耕多年的供应链基础设施,饿了么与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个六西格玛理论,要求公司精益求精,减少产品和服务缺陷,做到尽善尽美。在这方面,外卖行业的创新和提升,还大有可为。

“求共赢”就要提升人性的温度。外卖平台的本质,就是凝聚一群员工和骑手、链接一批商户和资源,为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良好的外卖生态里,应该让商家、骑手、消费者都有更大的共赢空间。当下,多家平台推出了各自的中小商户或品质商户发展扶持计划,也纷纷为更多的骑手购买“五险一金”、构建更好的福利体系,并实施了产品服务的品质建设方案。这不仅是对商业模式的优化,更是将“人性温度”注入行业肌理。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当商户能安心于品质创新,骑手能拥有可期的未来,用户能享受有温度的服务,平台方能收获超越补贴的持久忠诚,也才有外卖生态的繁盛。这是外卖行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根基。

责编 贾运可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