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东新城“生态+”策略红利逐步释放 昆明池新姿国庆初绽

“悠悠沣河水、碧波昆明池、丝路创新谷、梦想新家园”,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康军曾如是提炼总结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这片水域与城市有机融合、古老与现代遥相辉映的热土。

康军提到的昆明池,曾是古代中国第一大人工湖,作为长安城重要的蓄水供水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军事、水利、经济、生态等多重功用。而在9月28日,洗尽铅华,昆明池以全新姿态与世人见面。

实质上,重建昆明池的意义不仅限于生态修复。

从招商引资环境提升的角度,昆明池等生态工程的建成会成为沣东新城乃至整个西咸新区在招商引资中看得见的竞争实力。

而具备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保障,集合板块内绿色、高附加值产业落地便成为顺理成章。作为“大西安”城市核心区域,在“生态+……”策略助力之下,沣东新城各类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生态+文化大西安绿肺绽放新姿

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波光粼粼……将“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理念,与水利建设、生态修复及历史文化延展有机结合的昆明池,是“大西安”城市核心区的一大盛景。

水域面积达1.6个杭州西湖的大小的昆明池,作为城市绿肺对提升“大西安”城市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陕西省“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池也是全国水利发展改革“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实质上,在位于沣河东岸地势低洼并具有天然防渗功能的原昆明池旧址基础上重建昆明池(斗门水库),大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作为陕西关中地区一项重要水利工程,昆明池工程在为城市供水的基础上兼顾了沣河分洪、蓄洪和滞洪作用。

原陕西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孙平安表示,从景观角度上,其宽阔的水面可形成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符合西咸新区田园城市建设理念。从社会功能上讲,对沣河洪水蓄滞利用、将洪水和雨洪资源化,可实现年生态补给水量约1100万立方米,与其他水系湖泊相连,形成较为完备的水网体系,实现周边水系连通、生态涵养的目的,将极大改善整个西安市以及西咸新区的生态环境。

此外,昆明湖更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近日迎来开放,不仅可以使广大市民领略到辽阔水系生态的美景,更将长安汉唐盛世的历史文化重塑后再次展现于世人面前。

生态+招商产业升级文创先行

重建昆明池的意义不仅限于生态修复。在西咸一体化大背景之下,已经划归到西安市代管的西咸新区,其辖下的沣东新城作为“大西安”城市核心区域已得到广泛认可。

实质上,原本就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的西咸新区,极其重视区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在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经济工作主旋律的今天,无论是沣东新城或是整个西咸新区,打好“生态环境牌”,已成为促进区域快速成长的必然选择。

从招商引资环境提升的角度,昆明池等生态工程的建成会成为沣东新城乃至整个西咸新区看得见的竞争实力。具备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保障,集合板块内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绿色、高附加值产业悉数落地便成为顺理成章。

例如,9月27日,全国首个诗经主题特色小镇——“诗经里”开园。该项目作为陕西省2017年重点项目,总规划面积约3900亩,涵盖了生态风景、创意产业和综合配套三大板块业务。本着产业为核、生态为基、文旅为翼、宜居沣河的原则,沣东新城将以此塑造“醉美沣河,水镇生活”品牌。

此外,还包括华侨城集团在沣东新城打造的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该项目以周历史文化为主题,占地16.25平方公里,将重点打造镐京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斗门历史文化名镇、欢乐谷都市旅游度假区、国际低碳城、丝路国际会议中心、丝路国家大剧院、七夕花海公园、中央商务区等多个主题项目片区。

按照西咸新区“一水一案一城”和“两心两廊五组团”的统一规划格局,经过3至5年的建设,力求实现各功能板块的协调发展。

生态+格局新中心红利逐步释放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沣东新城作为“大西安”未来核心区域的城市骨架被有效合理拉大。

绿地501米城市新地标的破土开建、中俄丝路创新园稳步推进、自贸产业园的开园,再诸如华侨城集团近700亿元的海量投资……区域内产业结构层次亦正在快速补齐增强。

今年4月纳入陕西自贸试验区后,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级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实验区、国家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政策优势,沣东新城成为区域内优势政策叠加高地。辅以昆明池、“沣滨水镇”等项目带来的优良的生态环境,沣东新城在招商引资“硬仗”中,优势尽显。

而实质上,沣东新城作为“大西安”城市核心区域,红利已经在逐步释放。

近年来,绿地、海航资本、华侨城等众多行业的翘楚纷纷来此落户。据了解,仅在今年西洽会期间,沣东新城就签署了规模逾200亿元的8个重点项目,其中5个项目的“总部”都将落户沣东。

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优势、区域政策优势,沣东的大招商框架搭建、产业结构拼图逐渐补齐增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显轮廓。

文/张莹

责编 祝裕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