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报告:小微企业融资难暂未缓 或出台临时性免税政策

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面临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和招工难的困局。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两高两难”问题,如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

1月11日,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召开“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会上发布了《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会议现场获悉,上述报告指出,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面临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和招工难的困局。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调结构的攻坚阶段,这势必给那些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不高的小微企业带来压力。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我国民企从来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些企业要抱团走出去,同时要在市场上求的最优发展,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等。”

当天,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预测称,为促进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国家有可能在下调核定税率或定额、降低成本、避免增加隐性负担等方面抓紧出台新政策。

同时预测,针对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政府部门或将允许有关省市乃至在国家层面,通过特定法案实行临时性免税政策。

小微企业多重挑战

在2011年2月至5月,全国工商联先后赴17个省市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122家企业,最终形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报告。

调研结果显示,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以及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等趋紧等刚性约束使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尤以小微企业遭遇的生存压力更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有1100多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一半左右。

虽然这些企业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是自身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重重。

总体而言,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每百人或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仍然较少;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意愿增强,但科技、管理和人才等支撑基础不尽厚实。

报告指出,尽管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跃,但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构建迟缓等,依然是小微企业共存的问题。

厉以宁指出,和2008年金融危机初始时相较,我国小微企业的处境更为复杂,其中还在持续的欧债危机,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挑战,因为欧洲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他同时认为,彼时没有通货膨胀,成本上升的压力也并不明显,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也没这么大,受到国有垄断企业的排挤也不想当前这么强烈。

这些曾经并未有足够明显表现的压力,是当下小微企业不得不迎接的挑战。

生产经营成本剧增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报告指出,小微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技术水平较低,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占企业支出比重越来越大。

即使面对同样的营商环境,与大型企业相比,其消化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的能力也显得非常脆弱,在市场交易中缺失必要的定价能力。

具体表现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报告以2011年一季度为例,其时煤、油等动力燃料价格上涨了9.2%,尤其是成品油价格上涨了17.8%。

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甚而有企业反映,2010年棉纱价格为每吨2万元,现已涨到3万元,生产成衣不如直接卖原材料赚钱。

全哲洙指出,劳动力成本在急剧上升,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有24个省区市再次上调,平均增幅为22%。

在当前多种成本叠加上升的巨大压力下,要求其继续靠大幅增加工资性支出缓解“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已显得勉为其难。

另外报告特别指出,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一向偏重,但近年来依然有增无减。

工商联在调研时发现,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其面料和辅料成本为50元,加工费为25元,缴纳国税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44元,水利基金0.02元,社保费2.77元,总税费为6.86元,综合税费率达27.44%。

有些地区的中小纺织企业除缴纳“五险一金”外,还需缴纳城市建设维护费附加、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1大项。

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政策缓解税费负担,但总体改善状况不明显。”全哲洙说。

融资难题更加凸显

全哲洙认为,目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并未缓解,主要体现为:融资难和融资贵。

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微型企业。

比如,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总量在600亿元以上,但小微企业自筹解决的资金不到30%,有50%以上的企业新上项目后,因为缺钱而影响投资生产。

报告认为,各大国有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只能满足极少数小微企业的需求,面向小微企业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无法承担小微企业的融资重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需要一些分支机构发达,毛细血管遍布全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承担起纾解小微企业融资之难的问题。

另外,小微企业在贷款时基本无法享受基准利率,而且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年实际利率远远高于基准利率。

据了解,有的商业银行实行存贷款挂钩、提前扣除利息、搭购相关理财产品等,小微企业的实际贷款成本接近或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

因此处于“融不到、用不起”的两难之中,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一般是银行基准利率的3-4倍,民间融资成本则更高。

政策扶持厚此薄彼

侯云春说,200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时最关键的一年,而2012可能是最为纠结的一年。

他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持续,新型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等,这些因素将在2012年持续影响着我国的小微企业。

因此如何对这些企业予以扶持,显得尤为迫切。之前我国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民间投资36条等政策。

但工商联的报告认为,由于企业划型标准不一,缺少响应的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现行企业划型标准过于粗放,决定了目前各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实际上主要惠及中型企业,而恰恰最需获得扶持的小微企业被拒之门外。

虽然出台“民间投资36条”将近一年,但一些垄断部门的“玻璃门”至今没有打破。

比如齐齐哈尔市精铸良公司反映,他们生产的高铁机车配件已成为美国高铁的主打产品,但就是迟迟不能直接进入中国高铁市场,国内的入围企业只能从美国购回该产品。

另一方面,财税政策的惠及面窄,2010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总额为123亿元,但企业受惠额度及受惠面较小。

工商联调研发现,财政补贴分配以中型高科技企业为主,补贴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在0.5%至2%,年销售额在1000万以下的企业基本享受不到补贴。

责编 刘小英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