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绩潜绩并重:三重指标列入考核体系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有学者表示,“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等于是把“GDP为王”的观念修正到“全面均衡发展”的思路上来,尤其提到注重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这三重指标,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调。

重在执行非GDP考核指标

多年来,考核官员习惯性的唯GDP至上模式,使部分地方大上、快上投资项目,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很少考虑环保和民生投入。这使得一些地区环境破坏严重、肆意侵占土地。

考核干部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是公众多年来的呼声。2009年在中组部 《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中,就对地方领导干部增加了非GDP之外的考核指标。比如在社会发展中,就考虑了技术教育、城镇就业、医疗卫生等内容。同时,部分地区也提出绿色GDP的主张,干部的选拔也转向绿色GDP。比如2012年,广东省提拔官员,宣布告别GDP崇拜。但GDP考核依然是地方干部考核的主线。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改变唯GDP论的干部考核办法,现在看来还比较困难,主要是该考核指标是大家公认的,从上到下是统一的。

不少学者认为,“核心问题不在于有什么指标,而在于执行,长期以来的唯GDP论也扭曲了现行的考核机制,导致以牺牲环境、百姓利益为代价的畸形GDP政绩冲动,其他的评价体系难以奏效。

专家称考核指标应简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对此各方解读为,所谓显绩是GDP,潜绩为民生改善、生态效益等指标,将来的考核标准是要求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纳入到考核体系并占据更多比重。考核指标从单纯的GDP,转向考核环境、居民收入、房价收入比等指标。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实验室主任陈诗一认为,不少国家和地区政绩考核淡化GDP,而突出失业率等数据。他建议,各地区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应该对各地区别对待,实行切合实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汪玉凯认为,目前一些考核办法过于繁琐,合理的考核模式要有可操作性,简单易推广。“只有考核机制便利化后,才能慢慢引导地方观念转变,这种操作模式需要全国自上而下的推进。”

此外,转变方式并非让官员在经济发展指标上无所作为。著名财经评论员朱大鸣表示,社会进步与民生福利改善都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离开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唯GDP论并非说不发展经济,而是给发展经济注入正能量。”

受访学者均表示,不唯GDP论英雄之后,意味着对于其他“分值”的加重。如民众“幸福指数”、“环保指标”、“就业率”、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民生改善,以及社会整体进展、民众满意率等方面的加权。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模式将会被颠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强调整体和谐成为考核衡量的因素。

责编 祝裕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