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田园城市 妙笔生花绘就产城乡融合
45岁的李红英,与家人世代居住在西安市以北一个叫崇文村的地方。晚饭后,她和往常一样在街上溜达。这里已在2011年划归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进行开发。3年了,眼前霓虹初上,宽阔的马路车来车往,让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的她,有了身处“城市”的感觉。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内,是西咸新区五大新城之一,规划范围146平方公里,定位为大西安北部中心。西咸新区2011年成立,并于今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在泾河新城,李红英见证了这里分分秒秒的变化,同时也在经历着自身身份的转变。年初,她领了新的户口簿,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成为了区域内最大的现代农业项目——秦龙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的一名产业工人,而李红英的家乡崇文村则被改造为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小镇。
类似李红英的例子,在泾河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不胜枚举。以西咸新区晋升为国家级新区为契机,泾河新城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据了解,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开发区不同,区域内拥有70%农业人口的泾河新城,其城市发展路径,除了坚持现代田园城市,更注重探索“产城乡融合”,产业为城市服务,城市和乡村和谐共生。
田、园、城融合发展,不舍农业
西安向北,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正在建设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园区,道路宽阔而洁净,两边的园区均用围墙遮挡并有序划分,隐约可见排列整齐的现代化厂房。
管委会相关人士认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道路是现代田园城市,现代田园城市亦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倡导现代田园城市,源于中国城市化过去30年中显现的 “城市弊病”。乡村人口的聚集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大,造成城市“占比例、摊大饼”无序发展,城乡隔阂与断裂。
在泾河新城建设者看来,现代田园城市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人口承载和土地节约两大目标,让城市田园化的同时不舍农业。
具体内涵为,“田”“园”“城”有机联系和共生,将现代城市形态和优美田园风光相结合。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这座现代田园城市中,人们既能享受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便捷交通,又能享受静谧、生态的乡村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诸多新城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但泾河新城经过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其自身发展的 “田”“园”“城”比例,即“4:2:4”城市发展用地比例。
所谓“4:2:4”,具体为40%的农业,20%的园林,40%的城区。泾河新城建设者认为,40%的农业用地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来提高产量,可以实现农业与城市的原有平衡,耕地可以继续保护,但农业并没有少。“另40%主要用于城市建设,为的是在这里,能够有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田园牧歌的生活意境,供人们居而久之。”泾河新城管委会相关人士表示。
这个比例在李红英眼前正在变成现实,她所在的崇文村,正在被规划建设成特色小镇。改造后的崇文塔景区,成了李红英周末最爱逛的地方。
“以前这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现在都重修了,好多高楼也都建起来了”,李红英对于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都有些不敢相信。
不过,李红英感觉有些东西似乎又没有改变,比如有些镇子并没有拆,而是被重新规划改造,大量的农田也没有被征用,只不过由传统种植变成了现代农业。而这一切源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成立之初对现代田园城市的理解。
避免空城,重塑“产城关系”
除去无序扩张,一些国内城市化的通病还在于产城融合有所欠缺,城市摒弃了自身主导地位反而为产业服务。
普遍的问题在于,盲目造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很漂亮,却没有产业支撑,更没有人气的聚集,以至于“空城”、“鬼城”的报道和质疑屡见报端。
如何让“新城”富有活力,产业支撑必然不可或缺。泾河新城的做法是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过程中,重新定位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把城市的需求和产业定位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产业和城市关系上,泾河新城则坚持产业为城市服务。“我们的定位是现代田园城市,因此在产业布局和引进上杜绝一切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根据城市需求来布局产业,既达到产城融合,也避免了新城‘空心’的担忧。”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相关人士称。
经过三年发展,“产业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已经渗透到泾河新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2011年到2014年,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聚集了大量“龙头项目”,而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与现代田园城市紧密结合。
诸如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秦龙现代生态农业园,未锂产业基地——中国锂谷,特种车制造基地——华晨汽车产业园,第二个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中国原点地理信息产业园,西部最大的主题娱乐城市综合体——泾河新城科技文化产业园。
谈及落户泾河新城,该项目负责人坦言,泾河新城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理念是吸引投资的根本因素。秦龙项目涵盖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农业是基础,现代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反哺农业,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态则成为保障。一个农业项目,就做到了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并协调发展。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还规划建设了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的现代田园城市壹号实验区FC1(FarmlandCityNo.1),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平方公里,生态农业用地10平方公里,生态林地2平方公里。FC1示范区以“乐华城”为龙头,融优美的田园生态环境、丰富的田园休闲娱乐服务和完备的城市功能及配套公共设施于一体,将田、园、城三者结合,在研究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上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示范性。
“产城乡”三位一体去“伪城市化”
事实上,在这占地146平方公里且日渐崛起的“新城”上,不仅仅是探索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更是通过城乡一体,破除城乡二元对立,让“产城乡”三位一体并融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过度注重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尤其是在对待农业人口上,往往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当做生产者,而非城市市民,造成城乡二元对立。
频频被提及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城乡共生,改变上述‘伪城镇化’的局面,那么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立”而求“破”,首先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具体做法是将农民身份转变、城镇化和现代农业三者有机联系,将过去农村宅基地形式变为多种形式优美小镇,农村变城镇、变社区;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将现有村庄无形改造并成立股份制公司等形式,让农民当股东拿分红。
以泾河新城花李田园文化小镇建设为例。自2013年9月启动,一年来,花李村村民不仅全部完成了户籍转换,从农民变成城镇居民,而且伴随着集体经济改制成立了12家股份制公司,村民人人都成为了股东;村集体行政管理转变为社区管理,并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就业和增收保障工作,使村民“老有所依、少有基金、残有保障、劳有岗位”。
生命非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城乡统筹之所以令人们满心欢喜,源于泾河新城在建设之初便已经开始探索通过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
泾河新城制定出台的 《泾阳县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13年12月,首批试点的虎杨、崇文2个村833户3187名失地农民拿到了城镇居民户口本。目前,泾河新城已完成近7000名失地农民完成了户籍转换。
当然,农民成为居民后的社会保障亦没有被割裂。据了解,泾河新城与泾阳县密切合作,通过积极做好安置工作,通过保障性住房、就业培训、户籍改革、养老金的发放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确保当地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