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郑东新区 还有哪些“鬼城”有希望复活?
新区建设起来也不能立刻住人,配套设施、产业跟进、产城融合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都需要时间。郑东新区今天的发展,恰恰说明某些地方“鬼城论”的破产。
每经编辑 王杰

被称为“中国最大鬼城”的郑东新区“复活”了,而其他的一些“鬼城”渐显复苏迹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管理系系主任赵秀池认为,城市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有自发过程,也有人为因素。城市本身就是人口与产业的集合体,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合。有人口聚集、有产业带动,则城市才有活力,城市规模才会不断扩大。
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看来,新区建设起来也不能立刻住人,配套设施、产业跟进、产城融合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都需要时间。郑东新区今天的发展,恰恰说明某些地方“鬼城论”的破产。
给“鬼城”讨个说法
有观点指出,“空城”、“鬼城”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城镇化流于房地产化的倾向。决策层一直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前看来,有些地方的做法方向有点偏。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告诉邦地产君,对城市的定位,不能轻易冠以“鬼城”的说法。比如说在短期内一定数量的空置,为城市建设做出的是提前量,这一类算不上“鬼城”。这些城市可通过一定时间,把轨道交通、公共配套成熟起来。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优化,高净值人口不断导入,新城才会逐渐完善。
他认为,有一些地方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本来应该容纳10万人,结果造了容纳100万人的新城,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鬼城”了。一些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在上升,而整个城市的吸引力在下降,这类城市的发展思路值得商榷。
如何给“鬼城”纠偏,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认为,首先要给房地产去“功利化”,既要防范唯GDP论,也要防范地方政府借机大肆卖地。其次则是要有一个新常态的意识。要从造城转变到提供宜居生活空间的思路上,即关注住户的居住和发展需求,真正将就业机会、商业配套、居住空间进行协调。最后则需要有务实的精神,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通过落户政策、社会福利保障等来引导人口流入。
“鬼城”如何复活?
据《投资时报》报道,“鬼城”的出现与中国城市过去5年来的扩城“大跃进”有关。国土资源部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391个城市的新区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97平方米,已建成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61平方米,远远超过人均10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
规划新城新区已成为难以遏止的冲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3年调查了12个省区的156个地级市和161个县级市。调查发现,90%以上的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新城新区。此外,12个省会城市一共规划建设55个新城新区,有一个省会城市甚至要新建13个新城区。
牛凤瑞表示,没人说一线城市某个区域成为“鬼城”,往往是指二三线城市的新区。
那么什么样的“鬼城”会率先改变面貌?牛凤瑞给出了一个公式,“鬼城”改变面貌的时间,等于其依附的主城区发展势头除以主城区与“鬼城”的距离。换句话说,主城区发展势头越强劲,依附于主城区越近的“鬼城”,越容易脱去“鬼城”的帽子。主城区对于新城扩散又随着两者之间距离的增大而衰减。也就是离的越远,辐射能力越弱。这样的“鬼城”改变面貌的时间也越长。
严跃进分析,“鬼城”能否复活,要看此类鬼城出现的原因和要素供给能否跟进。
第一类是土地资源供给规模大的城市,此类城市出现“鬼城”,在于资源供给过度,而忽视市场需求。此类城市“鬼城”阴影的消失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控制土地出让规模。
第二类是资金供给规模大的城市,比如一些滨海城市“忽悠”购房者来买房,结果产生了很多空置房,此类“鬼城”未来人口导入还是会比较吃力。
第三类是城市重心转移背景下的城市,比如郑东新区就逐渐承担老城区人口的转移,此类新城未来出现繁荣是必然的。
具体哪些鬼城正在“复活”,或者已经“复活”?开发商和个人购房者能否抓住机遇“拣漏”?邦地产君将在未来制作《“鬼城”复活白皮书》,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