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亲历者丨珠峰暴雪救援再进一步:嘎玛沟300多游客脱困,徒步者冲锋衣结冰,救援力量如何突破重重困难
10月4日至5日,珠峰东坡遭遇近年国庆期间最强暴风雪,积雪过厚导致大量帐篷被淹没,牦牛无法行动⋯⋯珠峰景区工作人员益西表示,5日上午,珠峰大本营60~80名人员已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受伤。嘎玛沟300多位被困徒步游客也于5日夜成功撤离。此次暴雪罕见,多位徒步者表示经历最恶劣天气。随着户外热潮兴起,珠峰徒步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每经记者 杜蔚 丁舟洋 舒冬妮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暴雪压垮大量帐篷”“或有近千人被困”“积雪过深,牦牛无法行动”“部分人员失温”⋯⋯10月4日晚,珠峰东坡突现极端暴雪,传出的一个个揪心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我们已在5日上午,将珠峰大本营的60~80名人员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受伤,目前无游客滞留。不过,整个景区大概有上千人。”5日晚,参与救援的珠峰景区工作人员益西(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当地迅速行动。据益西介绍,此次救援重心落在珠峰东坡定日县曲当镇的嘎玛沟。嘎玛沟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海拔从2100米到5000多米,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与马匹,此次遭遇暴雪,积雪厚度远超大本营。“5日晚,我们的5辆29座大巴连夜挺进,但只能在沟底下接。”
此次暴雪的罕见程度,让多位徒步人员心有余悸。有多次珠峰景区徒步经验的摄影师董书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刚行至东坡的第一个营地,暴雪便接踵而至,雨衣加硬壳冲锋衣都防不住,身上很快结冰。途中,他还遇到了3支徒步队,据其估算嘎玛沟里有数百名徒步者。
6日上午10时许,益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嘎玛沟被困的300多位徒步游客5日晚也成功撤离,目前安置在曲当镇的接应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珠峰徒步全包收费模式盛行,但“小白”增多埋下隐患。面对大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徒步者应如何做好充分准备,行业又应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
暴雪后的“黎明撤离”:大本营人员安全转移,嘎玛沟连夜救援
10月4日至5日,珠峰东坡遭遇近年国庆期间最强暴风雪,整条线路受困人员一度被传达到上千人,情况牵动人心。
帐篷被厚雪淹没 受访者小鸣供图
5日晚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上了珠峰景区负责车辆调动的工作人员益西,他带来了大本营的最新消息。“珠峰大本营大概有60~80人,5日上午已经全部安全转移下山,没有一个人受伤,目前营地内已无滞留游客。”
一位在珠峰大本营负责帐篷搭建的人员向记者表示,大本营住宿区域配备吸氧设备,“条件很好,能保障基本需求”。珠峰域内一家酒店的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据其了解“被困在大本营的人已在5日白天全部送下来了。我们酒店目前仍可正常接待游客,只是无法前往大本营,大家都在等上山的时间”。
“这次是第一次遇到国庆期间封山,以前都是过年前后才封。”上述酒店负责人称。
此次珠峰遭遇暴雪的救援尚未停歇。5日晚,益西所在的车队接到了新的求助——嘎玛沟(定日县曲当镇)有人员被困。此时,距离4日晚的暴雪已过去一天。
嘎玛沟主体在曲当镇南部,是雪山河流侵蚀形成的谷地,全长55公里,海拔从2100米到5000多米,交通工具就是牦牛与马匹。通常进入嘎玛沟至返回需要10天左右,也因其独特的风景,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
记者多番采访获悉,今年国庆期间嘎玛沟聚集了多个徒步队伍。“我们遇到的就有3支徒步队,嘎玛沟应该有好几百人,我住的营地基本都满了。”10月4日在此处徒步的极限摄影师董书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积雪很厚 益西供图
5日18时35分,定日县发布《嘎玛沟区域发生降雪 定日县全力服务徒步游客》。“我们大概在晚上7点多就派出了5辆大巴车前往救援。”当晚11时,益西告诉记者,尚不清楚实际需要救援的人员数量,派出的大巴车为29座。“大本营的雪厚已有50多厘米,那边(嘎玛沟)更厚,徒步路线全被封了,手机没有信号,同事们都靠对讲机沟通,车也只能到沟底下接。我参与完大本营的救援后,晚上9点才抵达珠峰小镇,现在在等通知,准备随时接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益西所在的100多人的工作群里,当晚10点多仍有工作安排不断发出,要求曲当镇的驾驶员“抓紧回信息”,确保能及时对接、转运被困人员。
已跟随向导自行撤离到曲当镇的董书畅向记者表示,当地不仅信号差,还停电了,依靠发电机。
从大本营的有序转移到嘎玛沟的连夜救援,暴雪之下,救援力量始终在行动。尽管雪情给救援带来了信号中断、道路难行等挑战,但各方都在快速响应与协作。“虽然雪下得很大,但5日已有救援队把路上的积雪清开,让我们下撤。餐食保障也没有问题。”董书畅说。
雪地上清出道路 益西供图
“嘎玛沟被困的300多人昨夜也出来了。”6日10时许,益西告诉记者,撤离人员被安置在曲当镇,该处已恢复通电。
硬壳冲锋衣都防不住,全身起了一层冰,最要命的是失温
“在珠峰东坡遇到了比台风还大的猛烈对流暴雪。”平安下撤到曲当镇的董书畅,借着断断续续的信号发了一条动态。
想起亲历珠峰东坡的凶险场景,董书畅依然觉得“很恐怖”。10月4日,董书畅随向导与队伍从海拔3900米的优帕村起步,开启徒步爱好者心目中的这一经典路线。
珠峰东坡徒步路线 徒步爱好者供图
这是董书畅第一次走珠峰东坡路线。“之前周边的徒步路线我都走过,北坡路线走到了海拔6500米的点位。”“东坡路线从海拔3000多米就开始,一直到海拔5000多米,跨度大,再加上东坡的气候特点,自然景观壮丽。”
行进1000米,董书畅攀爬到东坡路线的第一个营地晓乌措之际,暴雪来了,“没想到会那么大,远超预期,非常恐怖”。
小鸣等数位专业资深,且多次行进这条路线的向导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没遇到过这么大的暴雪,属于非常极端的天气情况。
事实上,由于地形复杂,高原高山环境的局部天气变化莫测,在精准预报上困难重重。”
晓乌措营地,帐篷外积雪已深 董书畅供图
“淋在身上是冻雪加冻雨,穿着雨衣和硬壳冲锋衣、冲锋裤也根本挡不住,全身都湿了,冲锋衣外面结了一层冰。”董书畅向记者回忆道,“最担心的就是失温,失温在户外运动中非常危险,可能危及生命”。
在晓乌措营地的一夜,风雪交加,部分地方积雪达到一米左右。“向导帮我们清了一夜的雪,否则大家的帐篷早就被雪埋了。”董书畅说,“我们在晓乌措尽全力做好身体保温工作。随身携带的两台相机,有一款也‘冻罢工’了”。
8月刚走过这条线路的徒步爱好者“红泥小火炉”告诉记者,该路线全称叫“珠峰东坡嘎玛沟”。“最后一天有个5300多米的垭口,跟一座雪山差不多高。如遇下暴雪,垭口的雪可能有齐腰深,非常难走。”“所以困在晓乌措的徒步者们可以原路返回,但如果到了中间三四天的营地遇到滞留,往前往后都得两三天才能出去,情势就更危险了。”
10月5日中午,董书畅一行决定立即下撤。“救援队伍已经赶来,并把下山路上的积雪扫出来,清理出一条路,供我们徒步者和牦牛下撤。”
救援队伍清出道路 益西供图
“下撤的路途亦十分难行,路面泥与冰混合,天空中还在飘雪,身上都淋湿了。”董书畅告诉记者,下撤路上他看到及时赶到的救援队,保障山谷中徒步者的生命安全,大家互问一声“扎西德勒”。
“这是我所有徒步经历中遇到最恶劣的天气,没有之一。”董书畅说。
“想来依然很后怕,幸好我带队提前撤离了,10月4日就出了山,如果依然向上前进,后果不堪设想。”带领另一支队伍在东坡徒步的高山向导员小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5日晚8点,他才等来了订的车,于6日凌晨2点抵达日喀则的酒店。
此番,小鸣带了5个人,9月29日从优帕村开始珠峰东坡徒步路线。10月2日上午,行进至海拔4550米的汤湘,就已经开始下起雪,比天气预报的4日或5日雪来得更早。雪很大,路很滑,小鸣立即选择放弃登上珠峰大本营,从小环线返程。3日下午到4日凌晨措学仁玛(珠峰东坡徒步的一个营地)下起大雪,小鸣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帐篷等均被厚雪覆盖 小鸣供图
但在10月2日返程时,有一名队员因意见不合选择加入另一个队伍继续向前,据小鸣后续了解,4日午后的大雪一直下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措学仁玛的雪齐膝,帐篷被埋,游客们只能半夜逃到大帐篷一起取暖。
户外热带火珠峰徒步:有的团“硬带”小白闯险,安全如何保障?
近年来,户外热潮在中国兴起,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运动装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021亿元,同比增长14.2%。今年“五一”假期,体育消费贡献了539.7亿元的支出,其中登山背包和登山杖等专业徒步装备的销售增长尤为突出。
记者了解到,市场上的徒步团多以俱乐部形式存在,挂靠旅行社。小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珠峰徒步路线有多种模式,其中,商业俱乐部的全包收费为主要模式,通常费用超过万元,俱乐部除了食宿,还会提供制氧机、餐厅帐、发电机等完善后勤。也有半包形式,即队员组队请向导领队,支付向导费,再分摊车费、住宿、牦牛等成本。
每年9月底至10月被视为珠峰“最佳徒步时间”,而国庆假期自然成了旺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户外运动热度攀升,珠峰徒步成为越来越多“小白”的选择。
撤离途中艰难前行 小鸣供图
这次徒步,小鸣就遇到了不少经验不足的徒步者,有人甚至是第一次参加,却直接挑战珠峰东坡这类顶尖路线。“很多商团收钱就带人,根本不问经验。”他提到,正规操作应提前核实徒步者的高海拔经历、露营经验,尤其是是否具备五天以上的负重徒步能力。但现实中,不少商业团队为追求利润,降低门槛,导致团内徒步者高反、失温等情况频发。“第一天我就看到路上很多人高反,有些团队连适应时间都没留够。”
信号缺失加剧了风险。从汤湘往珠峰东坡大本营方向,全程信号较弱。“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叫救援极其困难。”小鸣曾亲历队员高原肺水肿,那次救援因信号差、路况险而异常艰难。
珠峰景区收取的门票中包含垃圾清理费和救援协调费,小鸣认为,实际服务有待提升。“垃圾的清理力度不够,救援协调有待提升为更有效机制。”门票以“旅行安全承诺书”形式登记,没有实体票据,进山时间、出山时间全靠手动填报。
小鸣还观察到,徒步圈中攀比风气渐起:“有人背得重、走得快,就嘲讽别人,像是来比赛的。”他感慨,徒步本应是感受自然的旅程,“不管重装、轻装还是商团,都只是一种方式”。
尽管今年气候异常,雨季提前、雪季提早,甚至在10月就出现了“12月才有的大雪”,但仍有人执意前行。对此,小鸣建议,别在天气恶劣时仍抱有侥幸心理,“大自然必须敬畏,经验再丰富,也抵不过自然的力量。珠峰徒步的热度逐年上升,但背后的问题和风险,值得被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