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风暴中的中山二院实验室:现场未见明显拆除迹象,业界人士建议尽快调查现存实验室数据

◎11月9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科学楼8楼电梯间的指示牌上查询到,宋尔卫的实验室位于该楼层的816室。记者透过816室门上的玻璃注意到,室内存放有较多实验服、实验器材等物品,桌面上、台架上也放置着大量物品,没有见到明显的拆除、搬离等痕迹。

◎一名在校学生向记者确认,网传被拆的实验室挂着宋尔卫的牌子,实际是苏士成团队在使用。816门口水牌下贴有一份“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信息牌”,危险类别中,化学品安全一栏提示“易制毒化学品”“易燃易爆”,设备安全一栏提示“高温设备”“低温设备”。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陈星  金喆    每经编辑 魏官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二院)创建于1835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

最近,这家百年老院因一则传闻卷入舆论漩涡,据该院在11月8日凌晨的通报证实,近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

但舆论并未因通报平息,质疑声反而愈演愈烈。中山二院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都隶属于中山大学,根据公开资料,风波中的苏士成除了在中山二院任职,还担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免疫及微生物系主任。记者了解到,上述事件中涉及的苏士成实验室位于中山医学院,实验室负责人为宋尔卫。后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山二院院长,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也是苏士成的导师。

11月9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科学楼8楼电梯间的指示牌上查询到,宋尔卫的实验室位于该楼层的816室。临近中午12时,记者找到了816室,室内部并没有实验人员工作,前后门(后门即为817室门)均处于关闭状态。记者透过816室门上的玻璃注意到,室内存放有较多实验服、实验器材等物品,桌面上、台架上也放置着大量物品,没有见到明显的拆除、搬离等痕迹。

根据816实验室门口的“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信息牌”登记信息,该实验室使用单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负责人为宋尔卫,危险类别中,化学品安全一栏内提示“易制毒化学品”“易燃易爆”,防护措施注明:必须戴口罩、必须穿实验衣、必须通风、必须戴防护手套、必须戴防护眼镜,其中“必须穿实验衣”为手写字体。

816实验室门口安全信息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暴风眼中的实验室未见明显拆除迹象 有实验人员正常工作

在复旦大学2022中国医院排行榜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排在全国肿瘤妇科第四位,是华南地区唯一入围前十的医疗机构。

根据中山二院通报,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于2009年启用,至今培养超过200名学生。成立以来,实验室一直严格按照规范统一管理,对所有实验人员都有开展实验前安全和规范操作培训。

9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了多名中山大学北校区学生,确认相关实验室位于北校区科学楼8楼。

中午12时30分左右,记者发现已有人员在该实验室内工作。记者在未透露身份的情况下,咨询了一名正要进入该实验室的人士,她向记者明确表示,该实验室是苏教授团队实验室,对于网传拆除实验室的信息,她则介绍称这属于谣言,“那是10月底,11月初的时候,消防原因要拆的柜子。”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此外,现场一处细节值得关注:8楼电梯间指示牌显示,“东翼816”为宋尔卫实验室,但实际上,816实验室门口的水牌上,并未写有宋尔卫或是苏士成的名字。有一名在校学生向记者确认,网传被拆的实验室挂着宋尔卫的牌子,实际是苏士成团队在使用。

816实验室门口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而816门口水牌下贴有一份“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信息牌”,登记有如下信息:使用单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实验室房号为科技楼宇816房,实验室负责人为宋尔卫,危险类别中,化学品安全一栏提示“易制毒化学品”“易燃易爆”,设备安全一栏提示“高温设备”“低温设备”,防护措施注明:必须戴口罩、必须穿实验衣、必须通风、必须戴防护手套、必须戴防护眼镜,其中“必须穿实验衣”为手写字体,制表时间是2022年。

每经记者还注意到,与外界消息愈演愈烈相比,处于舆论暴风眼中的学校,则要平静得多,科学楼人员原本不多,午间时分,实验室、茶水间或是科学楼均有人员进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另一方面,记者接触到的学生中对“816室”是否被拆除大多并不知晓,甚至也有人通过网络信息认定该实验室“至少是部分拆除”。

早些时候的11月8日晚间,也有中山二院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及其他媒体介绍称,拆除“只是例行工作”“正常的安全消防检查”,但对于这一说明,网友并不是十分认可,有不少人认为时间点“过于巧合”。

11月9日下午,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针对网传北校园实验室拆除部分设备并搬离的情况,该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主任林桂平告诉南都记者,实验室确实于8日拆除了一排储物柜,但并非网传的消防整改或其他目的。今年6月28日,中山大学组织全校实验室进行检查时,指出实验室的柜子摆放位置导致实验通道过窄,要求对这些柜子进行拆除。林桂平表示,在8月23日、10月26日、11月3日等时间点,实验室都和学校检查组沟通过相关整改进度,并答应在11月3日后的两周内完成拆除工作,最终于11月8日早上清理完柜子物品,对柜子进行拆除并搬离实验室。“拆的柜子并没有丢弃,而是存放在医院的物资仓库里。这个柜子还在,可以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

医学专家:确诊时间接近不等于患病时间接近,癌症进程也有时间表

此前,中山二院在通报中列明了3名患癌人员的具体情况。其中,黄某,女,2017年至2022年在该院攻读博士学位,此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学习,2023年10月被确诊患胰腺癌并接受手术。刘某,男,2013年至2018年在该院攻读博士学位,此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学习。2023年6月被确诊患滑膜肉瘤并接受手术。另有1名进修人员为某外地医院毕业博士生,2021年来院进修一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已于2022年4月结束进修离开广州,2023年在工作当地被诊断为乳腺癌。

图片来源:通报截图

舆论持续发酵。引起网友质疑的首先是3名患癌人员的确诊时间均在今年,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罹患肿瘤的时间也高度接近?

对此,国内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主治医生黄羚(化名)对每经记者表示,由于不同肿瘤发展速度不一、可发现时间早晚也不一样,确诊时间临近并不能说明患病时间也接近。以胰腺癌为例,从出现癌细胞到发展为胰腺癌并被发现,现在的研究通常认为要3至6年时间,长则要10年左右。胰腺癌早期症状非常不明显,初期患者往往以为是胰腺炎、胃病、胆囊炎等,当有痛感去检查时,可能已经过了早期阶段,这也造成胰腺癌患者确诊后往往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因为胰腺癌发病隐匿,往往有超过8成的胰腺癌患者确诊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转移”。

黄羚还表示,胰腺癌的病因目前来说并不是很清楚,临床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性作用的结果。可能与基因突变、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长期吸烟等因素有关,还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人和慢性胰腺炎病人与胰腺癌的发病也存在一定关系。另外有10%左右的患者有家族遗传性。

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也是正常人的2倍。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估计有10万人因胰腺癌去世,而同期,新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也是10万余人,年死亡/新发病人数比率高达90%以上。大约80%的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无法手术,五年生存率不到10%。

目前从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撰文表示,“医学科学界通常认为,无论肿瘤多大、异质性多强,肿瘤都起始于单个细胞。在细胞水平上,肿瘤发展被视为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涉及细胞内基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其存活、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逐渐增强。

他在文章中提到,研究发现,胰腺病变细胞中发生的第一个致癌突变至少需要十年才能转化成癌细胞。第一个癌细胞出现后,平均又需要近七年时间分裂成数十亿个细胞,这时才会被影像技术发现。多数胰腺癌被发现时已经出现转移,从此时算患者平均在两年半内死亡。

知名药企转化医学部门总监薛阳(化名)也于8日通过电话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每一种癌症的诱导机制不一样,同时是很复杂的。很多种类的癌症在诱发机制上没有一个定论”。

患癌与实验室环境有关?建议由第三方机构尽快调查现存实验室数据调查

有医学共识显示,有各种毒物、放射线接触史的人,患癌几率也大。这3名患者普遍较年轻,也让外界猜测“集体”患癌是否与实验室环境有关。

针对人体是否会因接触外部试剂、辐射等导致患上胰腺癌、乳腺癌,黄羚认为,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上很少几乎没有见到,如果是小剂量、短时间接触,也不会有试剂的毒性大到能迅速引发癌症。她所在医院的生物实验室,也有诱导实验动物产生肿瘤的化学试剂等。但对于这种高危试剂或剧毒化学品,监管都非常严格。“有特殊标识、专门存放区域、专人专管。使用和取放都必须严格记录在册。有些试剂的存放要有两把钥匙,需要分别向管理的老师申请和拿取”。

“作为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博士后,关于实验安全的培训应该是非常到位的,操作应该也很熟练,很难想象有多人会因为试剂暴露的原因患癌。实体瘤要追溯具体病因,也是非常难的。”黄羚说,“但如果实验室平时管理规范,证据保存得当,为平息争议也应该由第三方机构尽快对现存的实验室数据进行调查,以查清实验室是否存在非常规暴露、不规范操作等导致患病的可能因素”。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实验室事故造成的职业暴露案例也并非不存在。空军军医大学柏银兰等人今年10月在《医学动物防制》期刊上发文称,2007年,广东某重点高校的实验室曾暴发流行性出血热,其源头是偶然的实验小鼠啃咬,大批实验室人员感染。有国外队列研究发布的统计学结果显示,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工作和研究可能会增加患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

根据此前的公开资料,患癌人员参与的课题组是促癌机制研究,该类型研究是否有导致研究者患癌的可能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了解到,论证患癌与实验室外部环境及实验操作之间有因果关系难度较大。

针对实验课题和手段,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主办的公众号也发文进行了探讨。该文称,从该实验室发布多篇论文来看,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小鼠肿瘤移植模型,人源化小鼠模型、用影像技术PET-CT监测小鼠模型里肿瘤变化、研究肿瘤模型的化疗耐药性等。对实验员而言,这些实验的风险很低。全世界很多做癌症研究的实验室都在用这些技术。例如,相关论文中提及的小鼠肿瘤移植模型只会在免疫抑制小鼠上进行肿瘤移植,这些肿瘤细胞无法在具有免疫系统的人身上存活。因此不存在网传的小鼠建模出了差错,学生得癌症的情况。

薛阳称,“即使是在研究致癌机制时涉及基因改造,其本身也只是对基因表达上进行调控。且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高倍病毒已经是灭毒病毒,不太可能造成人感染。除非是病毒本身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但这需要明确的科学证实,不能捕风捉影地进行猜测”。

而对于网络上谈论到的二甲苯、PET-CT等致癌猜测,薛阳认为,“无论是二甲苯还是其他试剂,都是达到一定的剂量或暴露时间才会产生致畸或致癌风险。在这些患癌人员身上,有没有达到相应剂量和暴露时间,是需要去调查的”。

前述公众号文章也称,给小鼠做影像检查及放疗的辐射暴露剂量,以及实验试剂的使用剂量也不太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

记者在一篇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吴一田等人撰写的论文中看到,辐射诱发的确定性效应只有剂量达到某一个阈值时才能发生,并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剂量越大,后果就越严重。但是不同的生物个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对应阈值不同。对PET-CT、SPECT及SPECT-CT受检者,其所受的辐射剂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确定性效应。

中山大学北校区科学楼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此外,有曾与患癌者所在实验室同栋楼进行实验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日常看见该实验室学生都戴着口罩进行实验。但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大家都有点不安。

截至目前,中山二院实验室涉癌风波还在漩涡中,每经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编 魏官红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