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29只基金同日公告成立,竟有9只是指数增强基金

据了解,不少基金公司在ETF“卷”不动的情况下,纷纷把指增产品作为重点突破方向。但从过往来看,能够实现超额稳定性的指增产品占比并不高,如何实现超额的稳定性,或许才是指增破局的关键所在。

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赵云    

今日(4月30日),公募行业出现了比较罕见的一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多达29只基金同天公告成立——要知道,本月累计成立的基金数量也才119只。

而在这29只基金中,有9只是指数增强基金;本月以来指数增强基金新成立达19只,累计规模约91亿元。

据了解,不少基金公司在ETF“卷”不动的情况下,纷纷把指增产品作为重点突破方向。但从过往来看,能够实现超额稳定性的指增产品占比并不高,如何实现超额的稳定性,或许才是指增破局的关键所在。

一天时间多达9只指数增强基金成立

最新公告显示,今日共有29只新基金成立,而据Wind统计,4月份共有119只新基金成立,也就是说,4月最后一天,新成立的基金数量就接近本月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29只基金中,竟有多达9只基金是指数增强基金。数据显示,本月共19只指数增强基金成立,累计成立规模约91亿元,其中新发规模超过5亿元的有6只。

回看今年以来的情况,前4个月累计成立了49只指数增强基金,累计规模约255亿元。

从3月份开始,这类基金开始加速成立,3月份累计成立了18只指数增强基金,累计规模约128亿元。

有趣的是,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场指数增强基金规模,累计也才2123.5亿元。

指数浪潮中寻求差异化

这些数据的变化,提示各家基金公司正纷纷在指数增强赛道上发力。

为什么是指数增强呢?其实,这透露出一种“无奈”。

据记者了解,ETF赛道的马太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基金公司对ETF方面的投入感到吃力。

但指数投资又是大趋势,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均有交易和配置需求。因此,如何跟上指数化的浪潮,是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的难题。

而指数增强基金,就相当于是在一个四面都是高墙的空间里,一条有望突破的道路。

根据策略的不同,指数增强还可以做出一定的差异化。博道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杨梦表示:

“虽然好像听起来大多数指数增强都是用多因子模型这个方法论,但它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有比较大的差异。就好比主动选股领域,大家常说价值投资的方法论,但具体怎么去实施它以及最后呈现的结果,其实是可以有比较丰富的差异化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市场需求和差异化竞争的机会,各家基金公司开始搭团队、布产品、跑策略,有的公司甚至指增团队还没到位,就让主动的基金经理先把指数产品管理起来。

除了基金公司纷纷发力,第三方平台近期也同样在指数增强上进行布局,比如蚂蚁基金,近日发布了一站式指数投资服务平台“指数+”,主要就是聚焦指数增强产品。

超额稳定性是关键

虽然赛道热闹了起来,不过也需注意,指增产品其实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公募行业也已经存在很多年,但过往总规模一直很难突破3000亿元,这也是业内经常被拿来调侃的数据,似乎是个很难过去的坎。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是方法论对于投资者来说接受度比较低。我们量化增强出去路演,跟渠道沟通的时候,一讲多因子模型,基本上对方迷茫的目光已经出来了,这是痛点之一,它不像去推任何一个主动产品,把具体的案例拎出来,曾经用这个方法论捕捉到什么大牛股,很容易得到认可,走进对方的心坎里。”

“第二点,确实我们要检讨自身,这么多年来,公募指数增强产品累积了比较客观的超额收益,但是在超额稳定性上并没有那么好的呈现。”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说道。

很直观的一个数据就是,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场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相比沪深300指数,平均每年多赚4.3%,但能够连续5年每年稳定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指增基金,仅有4成。

因此,如何做到超额的稳定性,让投资者感受到买指数增强,是可以大概率稳定地跑赢指数,或许才能真正体现指数增强基金的生命力。

责编 赵云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