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年收入将达数十万元,成本反降70%,拐点来了!”小马智行CEO彭军:打开2000亿元新市场
小马智行CEO彭军表示,2025年将是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量产元年,今年将按1000辆车排产,车辆毛利有望转正。
他提到,随着技术成熟,成本降低,Robotaxi已具备量产实力。彭军还指出,Robotaxi的盈利与量相关,未来三年将投放上万辆,单车年营收将可达数十万元。
每经记者 刘曦 每经编辑 易启江
行业拐点已至!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一线城市一辆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年收入将达数十万元,而成本却会下降70%,一个数千亿的蓝海市场正在打开。
小马智行CEO 彭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简称NBD)独家采访时,提出了上述观点。
股价的走势,也印证了资本市场对Robotaxi未来的极度看好,小马智行近16个交易日大涨312%,5月14日市值61亿美元,位居全球Robotaxi上市企业头部。
目前,北上广深穿行的小马智行Robotaxi,已实现了累计50万小时的全天候运行,单车日均最高达15单。
彭军表示,2025 年将是 Robotaxi 的量产元年,小马智行今年将按1000辆车排产,车辆毛利有望转正,“从目前进展来看,我们不是每投放一辆车亏一辆车的钱,而是每投一辆车至少是不亏钱。”未来三年,小马智行将投放上万辆Robotaxi。
1
量产元年 排产1000辆
每投一辆Robotaxi都不亏钱
NBD:2025年,很多车企都喊出来是智能化元年,小马智行称今年是Robotaxi量产元年。在很多普通消费者的印象中,Robotaxi离我们更远一些,为什么会抛出“量产元年”这样一个概念,或者说小马智行已经具备了这个实力?
彭军:其实,只是因为小马智行现在的Robotaxi运营范围还相对较小,主要是在北京的亦庄附近,以及广州南沙区、珠江新城的一些地方。我们也在深圳前海、南山和宝安区以及上海的嘉定和浦东,做一些限定区域的运营。此外,小马智行还与Uber达成了中东合作项目,今年下半年,搭载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系统的Robotaxi,将通过Uber平台登陆中东市场。我们做全无人常态化运营已快达三年时间,目前为止安全记录非常好。
从技术的发展看,我们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安全记录。从上海车展发布的三款车,也可以看出我们在和车厂深度合作,做整个车的适配,而且现在和上一代Roboataxi相比,成本有70%的下降。因此,在技术、量产、成本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点,这也是为什么说今年是Robotaxi量产的元年。目前,我们产线已经改装好了,马上就会开始生产。
NBD:上海车展期间,咱们宣布车辆成本可以下降60%~70%,现在的产业链就能支撑并实现吗?
彭军:完全可以支撑。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链的成熟,以及智能驾驶在过去几年里快速的发展。从我们最新第七代车型开始,全车的传感器和算力成本加在一起,成本也有了大幅下降。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另外,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包括激光雷达厂商、芯片厂商、摄像头厂商,出货量都更大了,现在一颗激光雷达已经能做到千元级别,后续可能会降至千元内。另外,降本的大头主要来自车载计算单元、传感器和车体本身的降本。比如,最核心的GPU(图形处理器),在降本方面,做国产化替代后,价格可能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本身的技术在不断优化,比如算力,我们用了原有算力的1/3实现了同样的功能,这样成本就可以下来了。
NBD:您提到,今年是Robotaxi的量产元年,到今年末会达到什么样的量级?
彭军:我们今年是按照千辆级别去排产的。未来随着Robotaxi进一步普及,有望优化城市交通资源配置,缓解拥堵问题,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出行选择,从而带动整个出行产业链升级。
NBD:我们从一些出行类的公司财报中发现,目前包括司机、安全员等人力支出成本,占了总成本很高的比例,如果说Robotaxi这种方式以后能够跑得通,对未来的盈利性大概有什么样的预期?
彭军:我觉得盈利是和量相关的,是要逐步提升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今年是量产元年,随着今年量产达千辆级别后,可能再过两三年就能够过万辆级别。
我们最新的第七代Robotaxi车型,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已经下降了70%。在客端,小马智行除接入滴滴外,还接入了多个主流网约平台,如高德、如祺出行、支付宝、阳光等。最近一年,80%的订单来自小马智行自己的App,20%来自第三方。按照我们当前收入端的发展情况,车辆在接下来5年的运营里,收入是可以把所有成本覆盖掉的,包括运营成本、车辆的成本。
另外,刚才说的量产元年,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车辆本身,从目前进展来看,我们不是每投放一辆车亏一辆车的钱,而是每投一辆车至少是不亏钱。以此发展,随着规模够大,服务费、保费等也会有规模效应,财务状况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最后都是跟量相关。
2
没有方向盘
也没有安全员
NBD:目前行业普遍聚焦L2级辅助驾驶,甚至都不说自己是L3级,只说是L2.99或者说L2++。前一段时间,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咱们计划今年量产L4级自动驾驶的Robotaxi,是怎么考虑的?会不会担心它没法和市场进行很好的衔接?
彭军:我觉得,在过去这一段时间里,可能由于某些车厂的过度宣传,大家把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概念混淆了。抛开技术从产品形态来说,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是不一样的物种,且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任何辅助驾驶,安全第一责任人仍然是司机,所有的辅助驾驶使用说明书里,都是这么说的;而对于L4而言,第一责任方是车,是自动驾驶系统。这是本质区别,通过这个本质区别,带来产品定义的不同,带来技术的不同,带来传感器布置的不同。
最近工信部一些明确的宣传口径,对行业整体而言是好事,让用户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产品的形态,短期内对我们也会有一定影响,因为我们也不愿意过多宣传,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实际上对用户而言,对我们发展而言,是更好的。
NBD:小马智行很多体实际体验都没有安全员,这是如何做到的?
彭军:我们也不是一步做到的。在最早的研发和测试阶段,都是带着安全员的,我们是在两年半以前真正做到足够安全之后,才把安全员去掉了。所以,我们最近的运营车辆是不带安全员的。随着技术以及政策层面的快速发展,远程监督员人车比放宽,若放宽至1:3甚至更高比例,单车监督员的成本也将从数十万元降至两三万元,这项成本下探也有利于单车盈利转正。
NBD:我们看到小马智行当前运营的Robotaxi在自动打方向盘,从您的理解来说,未来Robotaxi车型是不是可以不用方向盘了?
彭军:当然,但是今天有《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所有车必须有方向盘,我们现在正处在快速转换、快速变换的阶段。传统汽车设计中,方向盘是驾驶员接管车辆的关键工具,而若无方向盘设计,会涉及复杂的验证流程以及高昂的研发投入。此外,无方向盘实际上也是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方式。如果无方向盘设计被采纳,也将进一步推动车辆向无人化方向迈进,会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突破,未来没有方向盘的Robotaxi,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3
可实现招手即停
使城市交通流分布更均匀
NBD:我看到,小马智行更多的还是跟一些传统的主机厂合作,比如广汽、北汽等。但目前新媒体声量更多是掌握在新势力(车企)手里。咱们传统主机厂,在传播声量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都是被打压的状态。小马智行做Robotaxi,为什么主要选择和传统主机厂合作呢?
彭军:我们更在意的是车辆平台本身的稳定性,本身冗余做得足够好。其实,只要车的产量够稳定,生产流程够标准化、质量够好,都可以。此外,在Robotaxi领域,传统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很多考量的因素在里面。总而言之,所有的车型我们都是可以支持的。
NBD:前段时间特斯拉也宣布了自己的Robotaxi计划,对比特斯拉或者谷歌的Waymo等其他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路线,小马智行有什么不同吗?
彭军:其实,特斯拉只是宣布6月起进入商业运营阶段,目前并没有看到特斯拉的Robotaxi车队在外面真正落地,所以很难判断。他(马斯克)的愿景有很多,但是我没有看到(落地)。相比来说,如果以美国市场为例,谷歌的Waymo已经在路上跑了,我们跟它们的商业模式、发展技术路径更相似。
从技术指标、运营层面来看,国内比海外更靠前,因为海外的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开放区域的人口量和建成区面积,与国内无法相比,我们场景覆盖更广,如机场、火车站等地。美国则侧重于市中心运营,并涉及餐食配送等多元化应用。
从投放数量来看,我们(小马智行)比谷歌Waymo投放车辆数相对少一些,今年开始我们会有一个比较大幅的增量。
NBD:我们看到很多小马智行的Robotaxi,现在还是在固定区域运营,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小马智行的车辆是否可以跟人产生更多互动,比如大家在路上招招手就可以搭一辆Robotaxi?
彭军:这是可以实现的,今天很多限制其实并不是技术的限制。Robotaxi作为一个新物种,需要在一定的测试区内做更多的打磨,同时也是为了让用户更了解、更习惯于新物种的一个过程。所以,现在的限制,更多是从法律法规、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果单从技术本身来说,大部分地方都可以去跑了。
另外,现在Robotaxi的平均行驶速度,基本上与城市交通流的平均速度相等,有时甚至略高。关于效率能优化提升多少,这是一个前沿问题。有研究通过仿真验证,随着Robotaxi渗透率的提升,可以使城市交通流分布更均匀,进而提升整个路网车辆的平均速度。由于人类驾驶是个体智能,而Robotaxi由云端平台调度,其行驶的平行性、速度、方向和位置可以实时优化,因此,理论上,随着Robotaxi车辆渗透率的上升,城市交通流速度有望提升。
此外,在过去一年,可以看到我们和政府携手,在应用场景上也做了很多拓展,比如机场、火车站、市中心都可以搭乘了。
4
一辆车年营收数十万元
未来三年将投放上万辆
NBD:当时为什么要创立这家公司?小马智行创业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从Robotaxi这个领域切进去?
彭军:因为我们看到了L4自动驾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一个真正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产品或者说一个业态。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做这件事情需要很长时间,不会一蹴而就。另外,我觉得还是因为有共同兴趣、有共同愿景,所以我们决定共同创业。
我是学计算机出身,也是一名工程师,在面对自动驾驶这一高端领域,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任何一个做技术的人都是很兴奋的,而Robotaxi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最早实现商业化且最具可预见性的路径之一。首先,方向上是让我们非常愿意为之投入的,这个创业是挺顺理成章的事情。
NBD:未来几年,小马智行技术的方向,或者说最重要的突破关键点,会是什么?
彭军:我们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已经全无人运营了,很多的技术验证、方法、体系等都已经建设了。我觉得,接下来的核心是上量。问题和挑战都是量变带来的,是规模化带来的,所以接下来的挑战就是规模化。
在谈规模化时,除了车辆成本以及技术等核心要素外,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被列入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多部门联合推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化和道路准入。地方层面,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在责任认定、道路测试、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分别提供政策支持。例如,上海明确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者先行垫付赔偿金,随后可向责任方追偿。此外,保险行业也在积极探索覆盖Robotaxi风险的产品。
NBD:我看到小马智行也和一些主机厂成立了合资公司,这方面,小马智行未来主要想做什么?比如说,小马智行想要做主机厂前装的智驾系统还是说要跟它们合作?未来小马智行跟主机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彭军:目前Robotaxi是我们主要的方向。说到合资公司,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是做生产,另一个是做资产的管理运营。因为在生产Robotaxi之后,是需要运营管理的,这些车的充电、清洗、保养,还有每天出车、收车、定期检查,所有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优化的,合资公司主要做这些工作。
对于小马智行来说,(我们)一定不是一个供应商,而是一个出行服务提供方。在这中间,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来完成,但有些事情则是必须我们来做的,比如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肯定是我们来保障,而车辆生产、目的地选择、舱内体验等,这些肯定是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来进行的。
NBD:那么,小马智行会造车吗?
彭军:今天有造车能力和会造车的公司已经很多了,术业有专攻,对我们来说,有很多合作伙伴可以选择,没有必要自己去造车。
NBD:未来三年或者五年,小马智行Roboatxi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量级?会覆盖多少城市?
彭军:出行是一个需要足够密度(车辆、人口等的密度)的事情,我觉得在很多城市“撒胡椒面”或者在一个城市投放几百辆(Robotaxi)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应该在一个城市做到足够的出行量和足够好的体验,就算是投放量已经达到数万级别,我们也是处于一个打样的状态。目前,我们的计划主要以一线城市和头部二线城市为主战场,预计今年投放数量破千辆,三年破万辆。
按照现在的进展,行业拐点已至,预计到2030年左右,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届时,其占全国共享出行的比例,大概会在30%以上,上路的Robotaxi保有量可能达到数万台级别,一线城市Robotaxi单车年营收将达数十万元。
记者|刘曦
编辑|易启江
视觉|帅灵茜
排版|易启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