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掘金”热持续,产业链初具雏形 商业化之路还要走多久?

5月26日,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逆势上涨。有观点认为,这与核能商业化推进加速有关。可控核聚变作为理想能源,其原料丰富,全球海水氘的储存量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国内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涉及原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应用等多个环节。业内普遍判断,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时期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但实现长期稳态燃烧仍任重道远。

每经记者 张宝莲    每经编辑 董兴生    

5月26日,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逆势大涨,涨幅居前。5月27日,板块热度不减。有观点认为,板块遭到热炒与核能商业化推进加速有关。

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人类的能源将“无限续杯”,但是这样的蓝图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正在做什么?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核聚变,作为自然界中恒星发光发热的基本原理,其能量释放巨大且几乎无放射性废物产生,理论上是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理想能源。

可控核聚变原料为氚和氘,1升海水可提取0.035克氘,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全球海水氘的储存量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远超化石能源。

全球范围内,聚变研究主要通过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两种主要的技术路径。其中,磁约束聚变最有代表性的项目有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而惯性约束聚变的代表性项目则有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中银证券指出,磁约束聚变能量约束时间长、技术成熟度高、工程可行性较强,是目前实现聚变能开发的最有效途径。

磁约束核聚变通过加热等外部手段将燃料温度提升,极高的温度使得燃料完全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然后采用特殊结构的磁场形式把燃料离子和大量自由电子组成的处于热核反应状态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有限的体积内,使之受到控制地发生核聚变反应,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能量。

这一聚变过程发生在极为严苛的实验环境中,需要通过严密的大科学装置,以确保聚变反应的正常运行。基于磁约束原理的托卡马克装置逐步在核聚变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围绕此研究的上下游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据中信证券,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超导磁体、第一壁、真空容器、核心泵和阀门、冷却系统、偏滤器等。

目前,国内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生产企业,例如提供低温超导材料的西部超导(SH688122),提供高温超导材料的上海超导、上创超导,提供钨基材料的安泰科技(SZ000969)、东方钽业(SZ000962)、派克新材(SH605123)等,以及提供真空室材料、偏滤器材料的多家企业。

产业链中游为设备厂商,如提供磁体配件的西部超导,提供偏滤器和第一壁的国光电气(SH688776)、安泰科技、东方钽业。

下游为应用厂商,如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等,负责核电站的运营和建设,还有多家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等。

伴随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加速,产业链上多家企业均有业务上的涉及,但多数企业尚未披露公司相关业务收入占比,相关概念股发展前景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据国光电气公告披露,公司生产的偏滤器和包层系统是ITER项目的关键部件。

西部超导5月20日公开透露,公司是我国唯一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的单位,近期也承担了CFETR(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已于2024年4月建成投产,项目已成功赋能超导线材产能提升。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超导线材完成国内核聚变CRAFT项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用超导线材的交付任务,并开始为BEST聚变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批量供货,产品性能稳定。

东方钽业在投资者互动交流中介绍,公司生产的辐照监督管用高纯铌箔已成功应用于核电领域,实现国内零突破。5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东方钽业证券部,询问这一突破性应用的具体时间,工作人员称并不清楚,需要再去了解,但公司2024年在核聚变业务上产生的收入比重“应该不大”。

此外,联创光电、爱科赛博、永鼎股份、炬光科技等为核聚变大科学装置提供设备或原材料。

可控核聚变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据媒体报道,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系列有关核能的行政命令。有白宫高级官员表示,美国政府希望在2029年1月,特朗普第二任期结束前“测试和部署”新的核反应堆。

业内普遍判断,在2030年前后,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时期将要到来。FIA(聚变能产业协会)此前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调查的37家商业核聚变公司中,有26家认为在2035年前第一台核聚变机组将实现并网供电。而报告中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5家公司中,有19家认为在2035年之前第一台核聚变机组将满足商业化运行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条件。

今年5月1日,合肥正在建设的BEST项目启动了工程总装,该项目将在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核聚变能源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并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项目将于2027年完工,有望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推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

该项目由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变新能”)打造。5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聚变新能相关人士处了解到,聚变新能主要做核聚变从实验室向商业化转化的平台。该公司于去年完成A轮融资,在引入安徽国控集团、皖能电力等投资方后,注册资本增至145亿元。

5月16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发布《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重大活动服务项目采购公告》,引起了核聚变产业链上企业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想要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除了要满足劳森判据——即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时间的乘积(三乘积)要高于临界值才能点火,还要让输出的能量远远大于输入的能量(聚变增益Q>1),才能获得发电的正效益。

今年1月,EAST装置实现了亿度千秒运行,但聚变增益未见提及。若要维持长期稳态的燃烧,科学家和工程师仍任重道远。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46647763

责编 董兴生

原标题: 可控核聚变“掘金”热持续,产业链初具雏形,商业化之路还需多久?

Copyright© 2014 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7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04508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2025号